电子物证的法律地位及运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电子物证概述 | 第10-18页 |
(一) 电子物证概念 | 第10-13页 |
(二) 电子物证分类 | 第13-15页 |
1. 静态电子物证和动态电子物证 | 第13-14页 |
2. 诉讼电子物证和非诉电子物证 | 第14页 |
3. 内容信息电子物证和附属信息电子物证 | 第14-15页 |
(三) 电子物证特征 | 第15-18页 |
1. 无形性 | 第15页 |
2. 技术性亦或是高科技性 | 第15页 |
3. 多样性和复杂性 | 第15-16页 |
4. 易更改性和脆弱性 | 第16-17页 |
5. 媒介性 | 第17页 |
6. 传播的无限性和快速性 | 第17-18页 |
二、电子物证的法律地位 | 第18-22页 |
(一) 电子物证与视听资料 | 第18-19页 |
(二) 电子物证与书证 | 第19-20页 |
(三) 电子物证与物证 | 第20-21页 |
(四) 电子物证与鉴定结论 | 第21页 |
(五) 本文电子物证归属 | 第21-22页 |
三、电子物证的证明力 | 第22-27页 |
(一) 电子物证的客观性 | 第22-23页 |
(二) 电子物证的合法性 | 第23-25页 |
(三) 电子物证的关联性 | 第25-26页 |
(四) 电子物证与最佳证据规则 | 第26-27页 |
四、电子物证立法 | 第27-30页 |
(一) 英美法系 | 第27-29页 |
1. 加拿大 | 第27-28页 |
2. 美国 | 第28页 |
3. 英国 | 第28-29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电子物证的规定 | 第29-30页 |
1. 法国 | 第29页 |
2. 德国 | 第29页 |
3. 日本 | 第29-30页 |
(三) 中国电子物证立法现状 | 第30页 |
五、中国电子物证实践 | 第30-33页 |
(一) 电子物证运用现状 | 第30-31页 |
(二) 电子物证运用问题 | 第31-32页 |
(三) 电子物证运用的完善 | 第32-33页 |
1. 完善电子物证证明力 | 第32页 |
2. 完善司法主体获取电子物证的程序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