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以青海省海西州太阳能产业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论第10-28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13页
  (一) 国际背景:“中国能源威胁论”论调的高涨第10-11页
  (二) 国内背景:我国能源安全日益迫切第11-12页
  (三) 地区背景:青海省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第12-13页
 二、 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一) 理论意义第13-14页
  (二) 现实意义第14页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21页
  (一) 国内外太阳能理论研究现状第14-18页
  (二) 国内外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现状第18-21页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1-22页
  (一) 研究思路第21-22页
  (二) 研究方法第22页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22-23页
  (一) 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22页
  (二) 论文的创新点第22-23页
 六、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3-28页
  (一) 资源和资源配置第23页
  (二) 能源和新能源第23-25页
  (三) 太阳能及太阳能产业第25-28页
第一章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综述第28-36页
 第一节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第28-29页
 第二节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9-33页
  一、 马克思关于资源配置含义的阐述第29-30页
  二、 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第30-33页
   (一) 封闭型的直接配置资源方式第30-31页
   (二) 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第31-33页
   (三) 计划配置资源方式第33页
 第三节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现实价值第33-36页
  一、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33-34页
  二、 有利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第34-36页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形成及其实践第36-49页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36-41页
  一、 中国化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形成过程第36-38页
  二、 中国化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主要内容第38-41页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实践第41-49页
  一、 能源结构的经济学分析第41-42页
  二、 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第42-45页
  三、 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45-49页
第三章 青海省海西州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第49-58页
 第一节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49-54页
  一、 海西州区域概况第49-52页
  二、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发展状况第52-53页
  三、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53-54页
 第二节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模式第54-56页
  一、 资源配置模式第54-55页
  二、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的资源配置模式第55-56页
 第三节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现状及配置目标第56-58页
  一、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第56-57页
  二、 现阶段海西州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目标第57-58页
第四章 青海省海西州优化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对策第58-66页
 第一节 国内外太阳能产业资源配置的成功经验及对海西州的启示第58-60页
  一、 德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政策借鉴第58-59页
  二、 山东省发展太阳能光热产业的技术借鉴第59-60页
  三、 国内外太阳能产业成功经验对海西州的启示第60页
 第二节 准确定位海西州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战略第60-61页
  一、 战略定位第60页
  二、 基本思路和原则第60-61页
 第三节 海西州太阳能产业优化配置的对策第61-66页
  一、 健全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第62页
  二、 建立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第62-64页
  三、 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第64-65页
  四、 大力支持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第65-66页
结束语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后记第71-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中心性研究
下一篇:庆阳市能源利用与战略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