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概述 | 第11-16页 |
·地基处理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地基处理的历史与发展 | 第12-13页 |
·地基处理技术的分类 | 第13-16页 |
·强夯加固技术概述 | 第16-17页 |
·高能级强夯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本文的选题依据与工作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强夯地基处理加固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20-31页 |
·概述 | 第20-22页 |
·现场试验研究 | 第20-21页 |
·室内试验研究 | 第21页 |
·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 | 第21-22页 |
·强夯加固机理 | 第22-27页 |
·动力密实理论 | 第23-25页 |
·动力固结理论 | 第25-26页 |
·动力置换理论 | 第26-27页 |
·高能级强夯的加固机理 | 第27-28页 |
·影响高能级强夯的因素 | 第28-31页 |
·地基土性质对高能级强夯的影响 | 第29页 |
·土体含水量对高能级强夯的影响 | 第29-30页 |
·夯击能级对高能级强夯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3章 山区高能级强夯技术研究 | 第31-42页 |
·概述 | 第31-33页 |
·山区地基的特点 | 第31-32页 |
·人工填土地基 | 第32-33页 |
·山区高能级强夯法施工工艺 | 第33-38页 |
·夯锤与落距 | 第34页 |
·夯点间距与布置 | 第34-35页 |
·夯击次数、遍数、范围和停锤标准 | 第35-36页 |
·间歇时间与检测时间 | 第36页 |
·坑深及填料控制 | 第36-37页 |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 第37页 |
·信息化强夯施工管理 | 第37-38页 |
·山区高能级强夯防护措施及技术 | 第38-42页 |
·排水工程 | 第38-40页 |
·边坡防护措施 | 第40-42页 |
第4章 山区高能级强夯加固松散土地基设计计算方法 | 第42-71页 |
·有效加固深度 | 第42-43页 |
·强夯加固范围 | 第43-45页 |
·强夯加固地基承载力研究 | 第45-48页 |
·夯后承载力三维反演模型推导 | 第45页 |
·基本思路 | 第45-46页 |
·夯后承载力估算基本假设与公式推导 | 第46-48页 |
·高能强夯数值模拟 | 第48-71页 |
·数值计算原理 | 第48-51页 |
·高能强夯过程模拟 | 第51-55页 |
·不同夯击能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55-60页 |
·夯击点与边坡距离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60-65页 |
·不同坡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65-71页 |
第5章 山区高能级强夯加固松散填土工程实例与检测分析 | 第71-89页 |
·工程概况 | 第71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71-74页 |
·地层岩性 | 第71-72页 |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72-73页 |
·地下水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页 |
·强夯设计 | 第74-76页 |
·工程施工 | 第76-79页 |
·施工工艺 | 第76-77页 |
·过程控制 | 第77页 |
·质量控制标准 | 第77页 |
·罐基础强夯施工技术要求 | 第77-79页 |
·机具设备的选择 | 第79页 |
·检测方法 | 第79-89页 |
·平板载荷试验 | 第79-83页 |
·标准贯入试验 | 第83-85页 |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 第85-87页 |
·理论公式计算结果与检测结论 | 第87-89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