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1 前言 | 第15-27页 |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 第15页 |
·迟缓爱德华氏菌概述 | 第15-18页 |
·Edw. tarda 的分类地位及分布特征 | 第15-16页 |
·生物学性状 | 第16页 |
·Edw. tarda 的疾病感染和流行特征 | 第16-17页 |
·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传统检测方法 | 第17页 |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7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全基因组信息 | 第18页 |
·迟缓爱德华氏菌的致病相关因子 | 第18-22页 |
·粘附和侵入 | 第18-19页 |
·抗宿主免疫机制 | 第19页 |
·从宿主体内获取必需的营养物质 | 第19-20页 |
·磷酸盐特异转运(Phosphate specific transport, PST)操纵子 | 第19页 |
·铁载体 | 第19-20页 |
·分泌毒素 | 第20页 |
·分泌系统 | 第20-21页 |
·III型分泌系统(TTSS、T3SS) | 第20-21页 |
·VI型分泌系统(T6SS) | 第21页 |
·菌体表面与毒力相关的结构 | 第21页 |
·细胞内寄生特性 | 第21-22页 |
·质粒 | 第22页 |
·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防治 | 第22-23页 |
·化学治疗法 | 第22页 |
·疫苗防治 | 第22-23页 |
·微生态制剂防治 | 第23页 |
·溶解细胞壁的糖基转移酶家族(LTs)和 MltA | 第23-26页 |
·溶解细胞壁的糖基转移酶家族 | 第24-25页 |
·膜绑定的糖基转移酶 A(MltA) | 第25-26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45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菌体及质粒 | 第27-28页 |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 第28-29页 |
·试剂盒及工具酶 | 第29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29页 |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45页 |
·mltA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筛选 | 第29-37页 |
·引物设计 | 第30-31页 |
·迟缓爱德华氏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1-32页 |
·mltA 缺失片段的构建 | 第32-33页 |
·重组质粒 pUCmDmltA 的构建 | 第33-36页 |
·含有 DmltA 缺失片段的重组自杀质粒 pRE118-mltA 的构建 | 第36页 |
·接合菌株的构建 | 第36-37页 |
·二次同源重组及 mltA 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37页 |
·缺失突变株的稳定性检验 | 第37页 |
·ΔmltA 缺失突变株的互补株 mltA+的构建 | 第37-38页 |
·携带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低拷贝质粒(pACYC184)的构建 | 第37-38页 |
·迟缓爱德华氏菌电转感受态的制备 | 第38页 |
·电转质粒的纯化 | 第38页 |
·电转化 | 第38页 |
·回复突变株的稳定性检验 | 第38页 |
·荧光定量 PCR 检测糖基转移酶基因 mltA 分别在野生株、缺失突变株ΔmltA 和回复突变株 mltA+中的表达 | 第38-45页 |
·细菌总 RNA 的提取 | 第39页 |
·消化总 RNA 中残留的 DNA | 第39页 |
·反转录 | 第39页 |
·Real Time PCR | 第39-40页 |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40-41页 |
·药敏实验 | 第40页 |
·抗生素对 mltA 表达的影响 | 第40-41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41页 |
·压力存活实验 | 第41-42页 |
·寡营养和高渗透压实验 | 第41页 |
·自溶实验 | 第41-42页 |
·泳动性实验 | 第42页 |
·体外生物膜实验 | 第42页 |
·脂多糖 LPS 的提取及 SDS-PAGE 电泳分析 | 第42页 |
·致病性检测 | 第42-43页 |
·细菌对斑马鱼的攻毒试验 | 第43页 |
·粗提 LPS 对斑马鱼的毒力试验 | 第43页 |
·体内生物膜实验 | 第43-44页 |
·冰冻切片 | 第43页 |
·间接荧光免疫组织化学 | 第43-44页 |
·ECP 检测 | 第44-4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5-54页 |
·mltA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45-46页 |
·DmltA 片段的构建 | 第45页 |
·重组自杀质粒 pRE118DmltA 的构建 | 第45页 |
·mltA 缺失突变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45-46页 |
·回复突变株 mltA+的构建 | 第46页 |
·回复突变质粒 pACYC184K 的构建 | 第46页 |
·回复突变株 mltA+的构建 | 第46页 |
·qRT-PCR 分析 mltA 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46-47页 |
·mltA 对抗生素抗性的影响 | 第47页 |
·药敏实验 | 第47页 |
·抗生素对 mltA 表达的影响 | 第47页 |
·生长曲线 | 第47-48页 |
·压力存活实验 | 第48-50页 |
·mltA 对寡营养和高渗透压抗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mltA 对细菌自溶的影响 | 第49-50页 |
·泳动性检测 | 第50页 |
·体外生物膜检测 | 第50页 |
·脂多糖 LPS 的提取及 SDS-PAGE 电泳分析 | 第50-51页 |
·致病性检测 | 第51-52页 |
·细菌对斑马鱼的攻毒试验 | 第51-52页 |
·脂多糖(LPS)对斑马鱼的毒力试验 | 第52页 |
·体内生物膜实验 | 第52-53页 |
·ECP 检测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7页 |
·缺失突变株ΔmltA 的构建 | 第54页 |
·mltA 过量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54页 |
·ΔmltA 和 mlt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变化 | 第54-55页 |
·ΔmltA 和 mltA+抵抗外界环境压力能力的变化 | 第55页 |
·mltA 对生物膜的影响 | 第55-56页 |
·mltA 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56页 |
·mltA 对致病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5 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附录 主要试剂配方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