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地区传统大屋建筑形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8页 |
·概念确定 | 第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邵阳地区概况 | 第18-23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8-20页 |
·邵阳地区地形地貌概况 | 第18页 |
·邵阳地区水资源概况 | 第18-19页 |
·邵阳地区气候概况 | 第19-20页 |
·社会历史概况 | 第20-21页 |
·历史沿革 | 第20页 |
·人口民族 | 第20-21页 |
·文化民俗概况 | 第21-23页 |
第3章 邵阳地区传统大屋的空间形态特征 | 第23-35页 |
·邵阳地区大屋的选址 | 第23-26页 |
·依山傍水的风水环境 | 第24-25页 |
·深居大山的有机环境 | 第25-26页 |
·邵阳地区大屋的院落形态 | 第26-29页 |
·院落的基本组合方式 | 第26-27页 |
·邵阳地区大屋的院落组合 | 第27-29页 |
·大屋空间形态构成 | 第29-35页 |
·宅前坪 | 第29页 |
·槽门 | 第29-31页 |
·堂屋 | 第31-32页 |
·天井 | 第32-33页 |
·檐廊 | 第33-35页 |
第4章 邵阳地区传统大屋建筑的构筑技术 | 第35-45页 |
·邵阳地区传统大屋营造材料及工艺 | 第35-37页 |
·木材 | 第35-36页 |
·石材 | 第36页 |
·瓦 | 第36页 |
·砖 | 第36-37页 |
·邵阳地区传统大屋结构体系 | 第37-39页 |
·灵活轻巧的穿斗式结构 | 第37-38页 |
·宽敞舒展的抬梁式结构 | 第38页 |
·混合式梁架结构 | 第38-39页 |
·“七字挑”式挑檐结构 | 第39页 |
·邵阳地区传统大屋细部做法 | 第39-45页 |
·细部构造 | 第40-42页 |
·通风采光及防护措施 | 第42-45页 |
第5章 邵阳地区传统大屋的装饰艺术 | 第45-57页 |
·邵阳地区传统大屋各组成部分装饰 | 第45-53页 |
·门窗及隔扇的细部装饰 | 第45-49页 |
·风火墙与屋面的细部处理 | 第49-50页 |
·梁枋与柱的细部装饰 | 第50-52页 |
·其他细部装饰 | 第52-53页 |
·邵阳地区传统大屋的装饰技艺及主要工艺类型 | 第53-54页 |
·木雕和木刻 | 第53-54页 |
·石雕和石刻 | 第54页 |
·砖雕和砖刻 | 第54页 |
·彩画、墨绘 | 第54页 |
·邵阳地区传统大屋的装饰规律 | 第54-57页 |
·文化表达 | 第55页 |
·视觉美学 | 第55-56页 |
·实用功效 | 第56-57页 |
第6章 邵阳地区传统大屋的文化溯源 | 第57-68页 |
·儒、释、道文化的根源影响 | 第57-60页 |
·儒家文化 | 第57-59页 |
·佛家文化 | 第59页 |
·道家文化 | 第59-60页 |
·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共同影响 | 第60-61页 |
·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 | 第60页 |
·梅山文化和邵阳地域营造习俗 | 第60-61页 |
·农耕文化、商业影响及仕官文化 | 第61-66页 |
·内敛沉静的农耕文化 | 第61-63页 |
·外向开拓的商业文化 | 第63页 |
·文功武勋的仕官文化 | 第63-66页 |
·外向开化、敢为人先的本土思想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