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技术路线 | 第9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地层、构造特征研究 | 第11-17页 |
·长6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1-15页 |
·延长统地层特点 | 第11-12页 |
·华庆油田东部长6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2-15页 |
·地层对比、划分结果 | 第15页 |
·构造特征研究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17-44页 |
·长6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长6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流程 | 第17页 |
·长6储层沉积微相划分方法特点 | 第17-18页 |
·利用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直观指示相变 | 第18-20页 |
·利用单砂层渗砂体能量厚度划分最为有利的沉积微相带 | 第20-21页 |
·长6物源方向与沉积相标志 | 第21-26页 |
·半深湖—深湖背景下的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 | 第21页 |
·长6沉积物源方向分析 | 第21-22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22-26页 |
·滑塌浊积扇沉积微相及其剖面特征 | 第26-33页 |
·中扇 | 第26-28页 |
·外扇 | 第28页 |
·沉积微相剖面特征 | 第28-33页 |
·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划分滑塌浊积扇沉积微相带 | 第33-40页 |
·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划分方法 | 第33-34页 |
·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划分沉积微相展布 | 第34-40页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沉积模式及其最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分布 | 第40-44页 |
·长6期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 第40-42页 |
·滑塌浊积扇沉积体形成及其沉积模式 | 第42-43页 |
·滑塌浊积扇控制最为有利的长6油藏聚集分布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利用流动单元“甜点”筛选含油有利区 | 第44-68页 |
·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53页 |
·长6油藏流动单元分类特征 | 第44-45页 |
·利用测井资料研究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参数 | 第45-52页 |
·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指标 | 第52-53页 |
·利用储层流动单元“甜点”分布筛选特低渗储层含油有利区 | 第53-68页 |
·特低渗储层含油有利区筛选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53-54页 |
·特低渗储层含油有利区的综合评价 | 第54-55页 |
·长6_3含油有利区分析筛选 | 第55-62页 |
·长6_2含油有利区分析筛选 | 第62-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详细摘要 | 第74-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