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的P2P流量识别算法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P2P 流量识别技术 | 第15-25页 |
·P2P 简介 | 第15页 |
·P2P 业务及其发展过程 | 第15-18页 |
·集中式结构P2P 网络 | 第15-16页 |
·纯分布式结构P2P 网络 | 第16-17页 |
·混合式结构P2P 网络 | 第17-18页 |
·P2P 技术存在的安全问题 | 第18-19页 |
·典型的P2P 流量识别技术分析 | 第19-23页 |
·端口识别技术 | 第19-20页 |
·深层数据包检测技术(DPI) | 第20-21页 |
·基于流特征的流量识别技术 | 第21-23页 |
·其他识别技术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P2P 流量特征的分析及属性的选取 | 第25-34页 |
·P2P 的流量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P2P 的高速增长特性 | 第25-26页 |
·P2P 流量分布的非均衡特性 | 第26页 |
·上下行流量对称特性 | 第26-27页 |
·P2P 流量识别中属性的选取 | 第27-33页 |
·流的包大小均方差 | 第29页 |
·流的包大小变换率 | 第29-30页 |
·流的持续时间 | 第30页 |
·流中数据包平均字节数 | 第30-31页 |
·下载与上传速度比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P2P 流量识别算法 | 第34-45页 |
·聚类分析 | 第34-35页 |
·层次聚类算法 | 第35-36页 |
·簇 | 第35页 |
·距离的度量 | 第35-36页 |
·分层的平衡迭代归约及聚类 | 第36-37页 |
·聚类特征 | 第36页 |
·聚类特征树 | 第36-37页 |
·基于聚类分析的P2P 流量识别算法 | 第37-44页 |
·构造聚类特征树 | 第38-40页 |
·重建聚类特征树 | 第40-41页 |
·划分聚类数目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算法可行性的实验及分析 | 第45-47页 |
·算法运算时间及识别准确率的比较 | 第47-48页 |
·算法运算时间 | 第47页 |
·识别的准确率和误判率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49页 |
·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 | 第57-58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58-60页 |
英文摘要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