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后现代话语理论视角下网络问责的工具性困境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研究背景第9页
   ·研究意义第9-10页
     ·理论意义第10页
     ·实践意义第10页
   ·研究现状第10-15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3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研究框架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页
   ·创新之处第15-17页
第2章 概念解析与理论视角第17-23页
   ·相关基本概念解读第17-20页
     ·问责制第17-18页
     ·行政问责第18页
     ·网络民意第18-19页
     ·网络问责第19页
     ·工具性困境第19-20页
   ·理论视角—后现代话语理论第20-23页
     ·“公共能量场”第21页
     ·话语的正当性第21-22页
     ·一些人的对话理论第22页
     ·互动型讨论会社区第22-23页
第3章 我国网络问责的现状与困境分析第23-37页
   ·网络问责产生的渊源第23-25页
     ·社会背景第23-24页
     ·技术基础第24-25页
     ·近年来典型网络问责事件分析第25-33页
     ·结构维度和特征维度分析第29-31页
     ·有效网络问责条件探析第31-32页
     ·网络问责运作的一般模式第32-33页
   ·网络问责的工具性困境剖析第33-37页
     ·政府与网民间问责角色错位第34-35页
     ·较低组织化程度下的问责异化第35-36页
     ·问责能力分布失衡第36-37页
第4章 我国网络问责工具性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7-43页
   ·网络问责“公共能量场”缺失第37-39页
     ·网络问责主体缺位,有责难问第37-38页
     ·官员政务信息的网络公开度低,问无所依第38页
     ·官员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客体指向模糊第38-39页
   ·网络问责话语的正当性不足第39-40页
     ·网络匿名制服特征下的网民言论去责任化第39页
     ·“沉默的螺旋”效应下的群体极化第39-40页
   ·“一些人对话机制”的匮乏第40-43页
     ·互联网发展状况地区差异明显第41页
     ·网络话语群体构成不协调第41-43页
第5章 优化网络问责的策略研究第43-50页
   ·网络问责的路径保障层面第43-46页
     ·疏通和拓展网络网络问责平台第43-44页
     ·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第44-45页
     ·强化网民问责的主体地位第45-46页
   ·网络问责的效能提升层面第46-47页
     ·普及网络知识与加快网络责任伦理建设第46页
     ·积极创建网络问责文化第46-47页
   ·网络问责的异化控制层面第47-50页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第47-48页
     ·推行和优化网络实名制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致谢第55-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参政研究--基于精英主义民主理论
下一篇:从虚拟到实在:对物联网的哲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