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0页 |
1、本论文研究的学术背景 | 第7-8页 |
2、本论文的行文意义 | 第8-9页 |
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一章 唐代文人漫游 | 第10-20页 |
·关于“漫游” | 第10页 |
·唐代文人漫游行为分析 | 第10-18页 |
·唐代文人漫游的概况 | 第10-12页 |
·唐代文人漫游的有利条件 | 第12-14页 |
·唐代文人漫游的分类 | 第14-18页 |
·唐代漫游对文人漫游诗创作的影响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李白的漫游 | 第20-32页 |
·唐代文人漫游的代表——李白 | 第20-21页 |
·李白的漫游生活 | 第21-23页 |
·李白一生两次漫游阶段的划分 | 第21-22页 |
·李白的第一次漫游 | 第22-23页 |
·李白的第二次漫游 | 第23页 |
·李白漫游的原因 | 第23-28页 |
·外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生活多样化 | 第24页 |
·内因:李白漫游思想十分复杂,儒、道、侠兼具 | 第24-28页 |
·李白漫游对其漫游诗的影响 | 第28-32页 |
·漫游使李白诗歌描写对象具有指定性 | 第28-29页 |
·漫游使李白诗歌创作手法奇特多彩 | 第29-30页 |
·漫游使李白诗歌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李白漫游期间的诗歌 | 第32-46页 |
·李白漫游期间诗歌的主要类型 | 第32-36页 |
·怀古诗 | 第32-33页 |
·山水诗 | 第33-35页 |
·干谒诗 | 第35-36页 |
·李白漫游期间诗歌的思想内容 | 第36-38页 |
·慨叹生命遭际,表现孤独、自主的生命意识 | 第36页 |
·追求身心自由,表达洒脱、脱俗的人生理想 | 第36-37页 |
·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风貌,发扬自彰、自明的言志传统 | 第37-38页 |
·李白漫游期间诗歌的特征 | 第38-42页 |
·思想内容方面 | 第38-40页 |
·诗歌风格方面 | 第40-41页 |
·表现方法方面 | 第41-42页 |
·李白两次漫游对诗歌影响的差别 | 第42-46页 |
·第一次漫游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二次漫游的影响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李白漫游期间诗歌的传播及其影响 | 第46-55页 |
·李白漫游诗传播的情况 | 第46-47页 |
·李白漫游诗传播的条件 | 第47-49页 |
·外因:初盛唐的社会风气和士人的心态 | 第48页 |
·内因:李白自身的漫游活动本身促进了自己漫游诗歌的传播 | 第48-49页 |
·李白漫游诗传播的方式 | 第49-51页 |
·漫游诗自身的被动的传播方式 | 第49-50页 |
·李白主动传播自己作品的方式,即编集传播 | 第50-51页 |
·李白漫游诗的影响 | 第51-55页 |
·在国内 | 第52-53页 |
·在国外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李白简谱 | 第59-6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