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对策研究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引言 | 第13-20页 |
1 大学生法律素质 | 第20-31页 |
·法律素质 | 第20-21页 |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涵义 | 第21-22页 |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构成要素 | 第22-24页 |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 第22-23页 |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 | 第23页 |
·大学生的法律能力 | 第23-24页 |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发展阶段 | 第24-26页 |
·大学生法律素质发展的初级阶段 | 第24-25页 |
·大学生法律素质发展的中级阶段 | 第25-26页 |
·大学生法律素质发展的高级阶段 | 第26页 |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特征 | 第26-31页 |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可塑性特征 | 第27页 |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阶段性特征 | 第27-28页 |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内潜性特征 | 第28-29页 |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时代性特征 | 第29-31页 |
2 大学生法律素质及其法制教育现状分析 | 第31-44页 |
·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大学生法律知识现状分析 | 第34-36页 |
·大学生法律能力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整体分析 | 第38-39页 |
·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分析 | 第39-44页 |
·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分析 | 第40-41页 |
·大学生法制教育定位分析 | 第41-42页 |
·大学生法制教育途径分析 | 第42-44页 |
3 大学生法律素质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44-51页 |
·学校法制教育有失偏颇 | 第44-47页 |
·大学前法制教育途径缺失 | 第44-45页 |
·大学法制教育效果欠佳 | 第45-47页 |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 | 第47-49页 |
·传统法律文化制约 | 第47-48页 |
·法治环节失误影响 | 第48页 |
·网络不良信息侵害 | 第48-49页 |
·大学生自身制约因素 | 第49-51页 |
·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 | 第49页 |
·大学生认识存在偏差 | 第49-51页 |
4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对策 | 第51-62页 |
·增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理念 | 第51-52页 |
·全程实践培养理念 | 第51页 |
·分层培育培养理念 | 第51-52页 |
·资源整合培养理念 | 第52页 |
·丰富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内容 | 第52-54页 |
·成熟理性的法律意识 | 第52-53页 |
·相对完备的法律知识 | 第53页 |
·扎实稳定的法律能力 | 第53-54页 |
·明确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目标 | 第54-55页 |
·初级阶段培养目标 | 第54页 |
·中级阶段培养目标 | 第54-55页 |
·高级阶段培养目标 | 第55页 |
·完善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途径 | 第55-60页 |
·初级阶段的法律素质培养途径 | 第55-57页 |
·中级阶段的法律素质培养途径 | 第57-58页 |
·高级阶段的法律素质培养途径 | 第58-60页 |
·优化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环境 | 第60-62页 |
·丰富校园法治文化活动 | 第60页 |
·加强校园法治管理措施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