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9页 |
·研究目的、理论和方法 | 第9-15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理论:目标管理理论(MBO)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5页 |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研究的重点 | 第15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5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公务员 | 第17页 |
·公务员交流 | 第17页 |
·效果 | 第17-18页 |
·交流效果 | 第18页 |
·效果评估体系 | 第18-19页 |
·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公务员绩效评估理论综述 | 第19-20页 |
·国外公务员交流考核概况 | 第20-21页 |
·我国公务员交流效果评估相关法律法规综述 | 第21-22页 |
·公务员交流效果评估相关文献综述 | 第22-24页 |
3 公务员交流现状与问题 | 第24-29页 |
·公务员交流的现状 | 第24-26页 |
·交流已常态化 | 第24-25页 |
·交流提高了公务员个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 第25页 |
·交流提高了整个组织的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 第25-26页 |
·公务员交流的问题 | 第26-27页 |
·相关法规缺乏公务员交流评估的规定以及合理的保障工作 | 第26页 |
·公务员绩效评估标准和指标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 第26-27页 |
·评估主体和方式单一 | 第27页 |
·公务员交流现状与问题对评估体系构建的借鉴意义 | 第27-29页 |
4 公务员交流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 | 第29-45页 |
·公务员交流效果评估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9页 |
·立足现实 | 第29页 |
·先易后难 | 第29页 |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 第29页 |
·交流效果评估的维度和指标构建参照 | 第29-31页 |
·法规参照 | 第30页 |
·目标管理参照 | 第30-31页 |
·效果评估指标体系选取 | 第31-33页 |
·评估指标的具体内容及评价标准 | 第33-39页 |
·公务员交流个人效果评估五个维度方面的评估标准 | 第33-37页 |
·公务员交流组织效果评估两个维度方面的评估标准 | 第37-39页 |
·权重具体计算 | 第39-45页 |
·采用AHP 法对公务员交流个人效果评估的五个维度计算出权重 | 第39-40页 |
·同样采用AHP 法对公务员交流组织效果的评估的两个维度计算出权重 | 第40-41页 |
·同样采用AHP 法计算具体指标权重 | 第41-43页 |
·公务员交流效果评估指标权重汇总 | 第43-45页 |
5 重庆市公务员交流组织效果评估 | 第45-51页 |
·重庆市公务员交流组织效果评估具体实施及结果 | 第45-47页 |
·确定因素集 | 第45页 |
·公务员交流组织层面的效果 | 第45页 |
·确定各个维度及指标的权重向量 | 第45-46页 |
·建立评估指标单因素矩阵 | 第46页 |
·做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46页 |
·做二级综合模糊评判 | 第46-47页 |
·综合评价 | 第47页 |
·公务员交流效果评估的主体选择及权重计算 | 第47-51页 |
·交流效果评估的主体 | 第47-49页 |
·效果评估主体的选择 | 第49页 |
·评估主体权重的设计 | 第49-51页 |
6 公务员交流效果评估体系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第51-53页 |
·注意实施过程中的公开民主 | 第51页 |
·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的进行绩效沟通 | 第51页 |
·评估体系的实施必须定期化制度化 | 第51页 |
·评估的指标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 第51-53页 |
7 结语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A:公务员交流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 第59-62页 |
B:公务员交流效果调查问卷 | 第62-63页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3页 |
D: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课题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