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案例评析 | 第12-15页 |
案件一 | 第12页 |
案件二 | 第12-13页 |
评析 | 第13-15页 |
二、"刑事非法证据"的界定及司法运用 | 第15-21页 |
(一) 界定 | 第15-16页 |
(二) 司法运用 | 第16-21页 |
三、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现状及成因 | 第21-27页 |
(一) 立法现状及缺陷 | 第21-22页 |
(二) 思维意识及影响 | 第22-23页 |
(三) 非法取证行为的隐蔽性及其带来的证据搜集难 | 第23页 |
(四) 合理举证责任制度的缺位 | 第23-24页 |
(五) 有效机制的缺乏 | 第24-25页 |
(六) 现行体制的缺陷 | 第25-27页 |
四、从比较法角度看刑事非法证据的"取舍"标准 | 第27-35页 |
(一) 若干国家对于非法证据效力的规定 | 第27-30页 |
(1) 对以非法方式获得的言词证据的排除 | 第27-28页 |
(2) 对以非法方式获得的物证的排除 | 第28-29页 |
(3) 对"毒树之果"的排除 | 第29-30页 |
(二) 我国理论界关于非法证据效力的观点及思考 | 第30-31页 |
(三) 驳理论界的主张,论非法证据的取舍标准 | 第31-35页 |
(1) 驳全盘否定说 | 第31-32页 |
(2) 驳肯定说 | 第32-34页 |
(3) 我国对非法证据的取舍标准 | 第34-35页 |
五、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35-42页 |
(一) 应当在立法中将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落到实处,力求做到规则具体全面切实有效 | 第35-36页 |
(二) 根据"有取有舍"的原则,结合我国历史与现实背景,确立我国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的具体内容 | 第36-38页 |
(1) 对于非法获得的言词证据的排除问题 | 第37页 |
1、在非法时间收集或者提供的言词证据 | 第37页 |
2、在非法地点制作的言词证据 | 第37页 |
3、违反程序制作的言词证据 | 第37页 |
4、违反《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之规定取得的言词证据 | 第37页 |
(2) 对于非法获得的实物证据的排除问题 | 第37-38页 |
(3) 对于通过非法言词证据获取的实物证据的排除问题 | 第38页 |
(三) 构筑配套制度,保障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顺利实施 | 第38-42页 |
(1) 完善取证制度 | 第38-39页 |
(2) 合理设置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 第39页 |
(3) 建立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 | 第39-40页 |
(4) 建立程序性裁判机制 | 第40页 |
(5) 完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保障机制 | 第40页 |
(6) 完善对规避者的督查及惩戒制度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