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高能束流表面改性技术 | 第12-13页 |
·离子束技术及其在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 第13-17页 |
·强流脉冲离子束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强流脉冲离子束简介 | 第15-16页 |
·强流脉冲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 第16-17页 |
·电子束技术及其在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电子束表面改性处理的特点 | 第18-19页 |
·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的分类 | 第19-20页 |
·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研究发展概况 | 第20-21页 |
·本课题的创新 | 第21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设备及研究方法 | 第23-35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材料的选择 | 第23页 |
·材料的尺寸与制备 | 第23-24页 |
·实验设备 | 第24-29页 |
·强流脉冲离子束设备及工艺参数 | 第24-27页 |
·强流脉冲电子束设备及工艺参数 | 第27-29页 |
·表面层形貌、化学成分和相结构观察 | 第29页 |
·显微硬度测试 | 第29页 |
·盐雾腐蚀实验 | 第29-31页 |
·摩擦磨损试验 | 第31-33页 |
·X 射线衍射法测量残余应力实验 | 第33-35页 |
第3章 M2 高速钢强流脉冲离子束表面改性研究 | 第35-61页 |
·HIPIB 辐照对M2 高速钢表面组织、形貌、成分及相结构的影响 | 第35-43页 |
·金相组织观察 | 第35-36页 |
·表面形貌分析 | 第36-39页 |
·成分变化分析 | 第39-41页 |
·相结构变化分析 | 第41-43页 |
·试样截面形貌分析 | 第43页 |
·试样表面层显微硬度变化规律及硬化层分析 | 第43-45页 |
·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第45-50页 |
·摩擦系数、磨损量及磨损形貌变化分析 | 第45-49页 |
·HIPIB 辐照对金属材料表面耐磨性能的改善机理 | 第49-50页 |
·耐腐蚀性能研究 | 第50-53页 |
·腐蚀形貌及腐蚀增重量变化分析 | 第50-52页 |
·HIPIB 辐照对金属材料表面耐蚀性能的改善机理 | 第52-53页 |
·残余应力研究 | 第53-56页 |
·X 射线衍射法测量残余应力的表征 | 第53页 |
·残余应力变化分析 | 第53-56页 |
·HIPIB 不同工艺参数对M2 高速钢表面重熔层的影响 | 第56-60页 |
·加速电压对M2 高速钢重熔层的影响 | 第57-58页 |
·束流密度对M2 高速钢重熔层的影响 | 第58页 |
·脉冲次数对M2 高速钢重熔层的影响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M2 高速钢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研究 | 第61-79页 |
·HCPEB 辐照对M2 高速钢表面组织、形貌、成分及相结构的影响 | 第61-67页 |
·金相组织观察 | 第61-62页 |
·表面形貌分析 | 第62-65页 |
·成分变化分析 | 第65-66页 |
·相结构变化分析 | 第66-67页 |
·试样截面形貌分析 | 第67-68页 |
·试样表面层显微硬度变化规律及硬化层分析 | 第68-70页 |
·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第70-75页 |
·摩擦系数变化分析 | 第70-73页 |
·磨损量及磨损形貌变化分析 | 第73-75页 |
·耐腐蚀性能研究 | 第75-77页 |
·腐蚀后试样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75-76页 |
·腐蚀后试样重量变化分析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高能束辐照处理对M2 高速钢表面层的影响对比 | 第79-86页 |
·HIPIB 与HCPEB 对M2 高速钢表面层形貌的影响对比 | 第79-82页 |
·对M2 高速钢表面形貌的影响对比 | 第79-81页 |
·对M2 高速钢截面形貌的影响对比 | 第81-82页 |
·HIPIB 与HCPEB 对M2 高速钢表面硬化层深度的影响对比 | 第82页 |
·HIPIB 与HCPEB 对M2 高速钢表面层耐蚀耐磨性能的影响对比 | 第82-85页 |
·对M2 高速钢表面层耐蚀性能的影响对比 | 第82-84页 |
·对M2 高速钢表面层耐磨性能的影响对比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详细摘要 | 第96-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