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縮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 大黄鱼养殖现状 | 第12页 |
2 大黄鱼主要病害研究 | 第12-15页 |
·大黄鱼主要细菌性疾病 | 第12-13页 |
·体表溃疡病 | 第12-13页 |
·内脏结节/白点病 | 第13页 |
·肠炎病 | 第13页 |
·大黄鱼主要寄生虫性疾病 | 第13-15页 |
·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 | 第13-14页 |
·本尼登虫病 | 第14页 |
·瓣体虫病 | 第14页 |
·车轮虫病 | 第14-15页 |
·海盘虫病 | 第15页 |
·淀粉卵甲藻病 | 第15页 |
·库道虫病 | 第15页 |
3 鱼类细菌病诊断及检测技术 | 第15-18页 |
·核酸杂交技术 | 第15-16页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16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16-17页 |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 | 第17-18页 |
4 假单胞菌检测中常用的基因 | 第18-19页 |
·核糖RNA(rRNA)基因 | 第18页 |
·耐药基因 | 第18页 |
·σ因子 | 第18-19页 |
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2章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20-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实验用鱼 | 第20页 |
·主要试剂、菌种、仪器 | 第20-21页 |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 第21页 |
·菌株致病力测试 | 第21页 |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 第21页 |
·分离菌株的理化特性试验 | 第21页 |
·分离菌株16S rRNA序列的Ta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21-22页 |
·TZ法提取分离菌基因组DNA | 第21-22页 |
·PCR扩增 | 第22页 |
·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的Ta克隆 | 第22页 |
·序列比对与鉴定 | 第22页 |
·药敏试验 | 第22-23页 |
·病症与病理观察 | 第23页 |
·病鱼病症观察 | 第23页 |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23-24页 |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 | 第24页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24-26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26-27页 |
·药敏试验 | 第27页 |
·病鱼病症与组织病理观察 | 第27-31页 |
·病鱼症状 | 第27-29页 |
·组织病理 | 第29-31页 |
3 讨论 | 第31-34页 |
·鱼类内脏白点病的病原 | 第31-32页 |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因 | 第32-33页 |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防治 | 第33-34页 |
第3章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快速检测大黄鱼病原恶臭假单胞菌 | 第34-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菌株 | 第35页 |
·主要分子试剂 | 第35页 |
·PCR检测rpoN靶基因 | 第35页 |
·LAMP反应及条件的优化 | 第35-37页 |
·引物设计 | 第35-36页 |
·LAMP反应 | 第36页 |
·LAMP反应结果判断 | 第36-37页 |
·LAMP体系优化 | 第37页 |
·LAMP的温度和时间优化 | 第37页 |
·灵敏度检测 | 第37页 |
·特异性检测 | 第37页 |
·组织检测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8页 |
·PCR检测rpoN靶基因结果 | 第38页 |
·LAMP反应结果 | 第38-40页 |
·内外引物比 | 第40页 |
·dNTPs浓度 | 第40-41页 |
·Betaine浓度 | 第41-42页 |
·Mg~(2+)浓度 | 第42页 |
·温度 | 第42-44页 |
·反应时间 | 第44页 |
·最佳反应体系 | 第44-45页 |
·灵敏度检测 | 第45-46页 |
·特异性检测 | 第46-47页 |
·样品鱼组织检测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1页 |
·恶臭假单胞菌LAMP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 第48-49页 |
·LAMP检测恶臭假单胞菌的可行性 | 第49-51页 |
第4章 恶臭假单胞菌生物学特性及其菌体成份对大黄鱼的免疫学活性研究 | 第51-6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1-56页 |
·实验用鱼 | 第51页 |
·菌株、试剂 | 第51-52页 |
·恶臭假单胞菌胞外产物的酶活性分析 | 第52页 |
·胞外产物的制备 | 第52页 |
·胞外产物的酶活性分析 | 第52页 |
·不同温度下胞外产物的酶活性分析 | 第52页 |
·银染法鉴定恶臭假单胞菌生物膜 | 第52-53页 |
·恶臭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制备 | 第52页 |
·银染法观察恶臭假单胞菌生物膜 | 第52-53页 |
·免疫 | 第53-54页 |
·免疫成分的制备 | 第53-54页 |
·大黄鱼的免疫 | 第54页 |
·免疫指标的测定 | 第54-56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54页 |
·白细胞的吞噬活性测定 | 第54-55页 |
·血清溶菌酶活力测定 | 第55页 |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 第55页 |
·攻毒 | 第55-56页 |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胞外产物酶活性 | 第56页 |
·恶臭假单胞菌生物膜 | 第56-57页 |
·白细胞的吞噬活性 | 第57页 |
·血清中的溶菌酶活力 | 第57页 |
·抗体效价 | 第57-58页 |
·免疫保护率 | 第58-59页 |
3 讨论 | 第59-61页 |
·不同恶臭假单胞菌抗原对大黄鱼的免疫活性 | 第59页 |
·生物膜多糖存在的免疫原性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1 | 第69-71页 |
附录2 | 第71-72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