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抗菌活性肽概述 | 第9页 |
·抗菌活性肽的来源 | 第9-12页 |
·微生物来源 | 第9-10页 |
·昆虫来源 | 第10页 |
·无脊椎动物来源 | 第10-11页 |
·脊椎动物来源 | 第11-12页 |
·抗菌活性肽的分类 | 第12-13页 |
·α-螺旋结构的抗菌活性肽 | 第12页 |
·富含半胱氨酸的抗菌活性肽 | 第12页 |
·β-片层抗菌活性肽 | 第12页 |
·含有稀有氨基酸的抗菌活性肽 | 第12-13页 |
·抗菌活性肽的功能 | 第13-14页 |
·抗菌作用 | 第13页 |
·抗病毒作用 | 第13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13页 |
·免疫活性 | 第13-14页 |
·抗菌活性肽的抗菌作用机理 | 第14-16页 |
·木桶板模型(Barrel stave model) | 第14-15页 |
·地毯模型(Carpet model) | 第15-16页 |
·抗菌活性肽的应用 | 第16-17页 |
·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农业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食品工业的应用 | 第17页 |
·抗菌活性肽的制备 | 第17-19页 |
·生物提取法 | 第17-18页 |
·化学合成法 | 第18-19页 |
·微生物工程合成表达 | 第19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抗菌活性肽的固相合成 | 第21-40页 |
·前言 | 第21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1-23页 |
·试剂 | 第21-22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树脂的溶胀 | 第23页 |
·氨基Fmoc保护基团的脱去 | 第23-24页 |
·第一个氨基酸的缩合 | 第24页 |
·所有氨基酸的连接 | 第24页 |
·氨基末端乙酰化 | 第24页 |
·二硫键的氧化 | 第24-25页 |
·树脂切割及氨基侧链脱保护 | 第25页 |
·成肽的纯化 | 第25页 |
·纯化产物的鉴定 | 第25页 |
·合成的放大 | 第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9页 |
·合成载体的选择 | 第25-27页 |
·缩合剂体系的选择 | 第27-28页 |
·合成过程中的检测 | 第28-29页 |
·困难氨基酸的缩合 | 第29-30页 |
·氨基酸的保护策略 | 第30-31页 |
·切割及脱保护策略的选择 | 第31页 |
·合成粗产物的色谱分析及鉴定 | 第31-34页 |
·收率计算 | 第34页 |
·多肽NS二硫键成键效果的测试 | 第34-35页 |
·合成肽的纯化条件研究 | 第35-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抗菌活性肽的稳定性研究 | 第40-50页 |
·前言 | 第40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0-41页 |
·实验指示菌种 | 第40页 |
·培养基 | 第40页 |
·器材 | 第40页 |
·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实验步骤 | 第41-42页 |
·指示菌平板的制备 | 第41页 |
·多肽NS对指示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 第41页 |
·多肽NS的热稳定性测定 | 第41页 |
·多肽NS的酸碱稳定性测定 | 第41-42页 |
·多肽NS的贮存稳定性测定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 第42-44页 |
·热稳定性测定 | 第44-45页 |
·耐酸碱性测定 | 第45-47页 |
·贮存稳定性测测定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2. 项目的创新点 | 第50-51页 |
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