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 | 第8-10页 |
·预应力连续梁桥在高速铁路上的应用 | 第10-11页 |
·预应力连续梁桥的施工技术 | 第11-12页 |
·徐变对高速铁路大跨度连续梁桥的影响 | 第12-14页 |
·徐变对高速铁路大跨度连续梁桥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徐变在高速铁路大跨度连续梁桥施工中的控制 | 第13-14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混凝土徐变的基本原理及预测模型 | 第15-33页 |
·引言 | 第15页 |
·混凝土徐变的作用机理 | 第15-17页 |
·混凝土徐变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 第17-22页 |
·混凝土徐变的变量描述 | 第17-18页 |
·混凝土线性徐变和徐变叠加原理 | 第18-19页 |
·混凝土徐变的描述理论 | 第19页 |
·混凝土徐变的计算理论 | 第19-22页 |
·国内外主要的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 | 第22-30页 |
·GL2000模式的徐变预测模型 | 第22-23页 |
·美国混凝土协会徐变预测模型 | 第23-24页 |
·美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徐变预测模型 | 第24-25页 |
·英国徐变预测模型 | 第25-26页 |
·我国公路桥涵设计规范(85)徐变预测模型 | 第26-28页 |
·我国公路桥涵设计规范(04)徐变预测模型 | 第28-30页 |
·国内外主要的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考虑的参数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混凝土徐变效应的对比及分析 | 第33-50页 |
·引言 | 第33页 |
·国内外主要的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量化分析 | 第33-41页 |
·我国高铁所用高性能混凝土选料原则 | 第33-34页 |
·C50混凝土徐变性能曲线对比 | 第34-38页 |
·C60混凝土徐变性能曲线对比 | 第38-41页 |
·国内外主要的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比较 | 第41页 |
·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比 | 第41-49页 |
·公路装配式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徐变分析 | 第42-48页 |
·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徐变分析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徐变在京沪高速跨秦淮新河铁路桥中的控制应用 | 第50-70页 |
·引言 | 第50页 |
·桥梁概况 | 第50-51页 |
·高程控制计算的意义 | 第51页 |
·分节段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挠度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悬臂浇筑法施工控制的原则与方法 | 第52-53页 |
·控制原则 | 第52页 |
·控制方法 | 第52-53页 |
·施工控制过程理论计算 | 第53-58页 |
·理论计算建模分析 | 第54-55页 |
·MIDAS计算模型 | 第55-56页 |
·桥梁博士计算模型 | 第56-57页 |
·理论仿真计算工况 | 第57页 |
·初步控制数据的计算 | 第57-58页 |
·施工控制中的计算与分析 | 第58页 |
·施工控制思路 | 第58-59页 |
·测点布置 | 第58-59页 |
·测试方法 | 第59页 |
·计算模型分析 | 第59-62页 |
·悬臂挠度计算 | 第59-60页 |
·数据计算对比 | 第60-62页 |
·主桥主要施工阶段成果 | 第62-68页 |
·主桥线形 | 第62-67页 |
·合拢工作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