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7页 |
·论文背景 | 第13-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30-34页 |
·论文结构 | 第34-37页 |
第二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原理及其图形化设计 | 第37-65页 |
·控制系统软件特点 | 第37-39页 |
·控制系统软件的调度 | 第39-41页 |
·控制软件对象间的通信 | 第41-44页 |
·临界区 | 第41-42页 |
·信号量 | 第42页 |
·消息和邮箱 | 第42页 |
·事件驱动 | 第42-43页 |
·远程过程调用RPC | 第43页 |
·中断 | 第43-44页 |
·复杂工业控制系统结构 | 第44-47页 |
·实时控制系统软件图形化设计工具 | 第47-64页 |
·实时控制系统图形化设计语言概述 | 第47-50页 |
·可编程对象的图形化设计 | 第50-56页 |
·任务 | 第50-52页 |
·中断 | 第52-55页 |
·报警 | 第55-56页 |
·可配置对象的图形化设计 | 第56-62页 |
·信号量、邮箱和消息 | 第56-61页 |
·资源 | 第61-62页 |
·控制结构的图形化设计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分布式控制系统软构件的可视化建模 | 第65-81页 |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与实时控制系统 | 第65-68页 |
·分布式控制系统软构件可视化模型 | 第68-71页 |
·构件之间的连接器 | 第71-72页 |
·构件模型元素类型 | 第72-74页 |
·基于实时构件软件设计的建模方法 | 第74-76页 |
·框架层设计 | 第75页 |
·接口设计 | 第75-76页 |
·构件设计 | 第76页 |
·详细层设计 | 第76页 |
·说明举例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分布式控制系统构件接口的语法语义规约 | 第81-97页 |
·接口与基于构件的设计 | 第81-82页 |
·分布式控制系统构件的接口建模 | 第82-83页 |
·基于C/S关系的实时构件交互规约 | 第83-92页 |
·提供服务接口SPI规约 | 第83-88页 |
·数据说明 | 第84页 |
·服务说明 | 第84-85页 |
·交互协议规约 | 第85-88页 |
·客户服务请求接口SRI | 第88页 |
·状态接口SI | 第88-92页 |
·分布式控制系统构件非功能性接口语义规约 | 第92-95页 |
·性能配置接口PCI | 第93-94页 |
·时间约束说明 | 第93-94页 |
·优先级说明 | 第94页 |
·资源控制接口RCI | 第94页 |
·合成接口CIF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UML-RT模型到实时多任务图形设计环境的变换 | 第97-119页 |
·UML-RT结构建模概念 | 第97-101页 |
·封装对象 | 第98-99页 |
·连接器 | 第99页 |
·端口 | 第99-101页 |
·协议 | 第101页 |
·协议角色 | 第101页 |
·UML-RT行为建模概念 | 第101-103页 |
·构件化图形设计环境的体系结构建模概念 | 第103-104页 |
·实时多任务可执行模型 | 第104-105页 |
·UML-RT结构模型映射规则 | 第105-109页 |
·映射规则 | 第105-106页 |
·UML-RT结构模型映射举例说明 | 第106-109页 |
·不匹配规则 | 第109-110页 |
·UML-RT行为模型变换方法 | 第110-115页 |
·状态转换方法 | 第110-111页 |
·迁移转换方法 | 第111-115页 |
·事件触发 | 第111-112页 |
·动作 | 第112-113页 |
·完成迁移 | 第113页 |
·监护条件 | 第113-115页 |
·举例说明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代码自动生成 | 第119-141页 |
·Windows NT的实时特征 | 第119-120页 |
·DRSCDE与Windows NT对象的映射规则 | 第120-132页 |
·任务的映射规则 | 第121-127页 |
·中断对象的映射规则 | 第127页 |
·报警对象的映射规则 | 第127-128页 |
·实时对象之间的通信模型 | 第128-129页 |
·信号量对象的映射规则 | 第129-131页 |
·消息及邮箱的映射规则 | 第131-132页 |
·代码自动生成器的设计 | 第132-140页 |
·代码自动生成的原理 | 第132-134页 |
·代码自动生成器的结构和功能 | 第134-140页 |
·词法分析类CLexAnalyze | 第135页 |
·语法分析类CSyntaxAnalyze | 第135-136页 |
·语义分析类CSemanticAnalyze | 第136页 |
·目标代码生成类CCodeGenerate | 第136-137页 |
·表格管理类CFormManage | 第137-140页 |
·出错处理类CErrorProcess | 第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41-145页 |
·本文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2页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142-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所获奖励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