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许霆案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界的争议 | 第8-12页 |
(一) 许霆案的争议焦点 | 第8-9页 |
(二) 由许霆案引发的几点思考 | 第9-12页 |
1. 酌定减轻情节的认定范围模糊 | 第9页 |
2. 酌定减轻情节的具体适用存在异议 | 第9-10页 |
3. 关键性的定性争议应否影响酌定量刑 | 第10-12页 |
二、酌定减轻情节的概念和特征 | 第12-15页 |
(一) 酌定减轻情节的概念 | 第12-14页 |
1. "酌定"一词的理解 | 第12-13页 |
2. 对"酌定减轻情节"中的"减轻"一词的理解 | 第13页 |
3. "酌定减轻情节"的涵义 | 第13-14页 |
(二) 酌定减轻情节的特征 | 第14-15页 |
1. 综合性和多样性 | 第14页 |
2. 降格法定刑 | 第14-15页 |
三、酌定减轻情节的认定范围 | 第15-21页 |
(一) 酌定减轻情节的认定范围 | 第15-20页 |
1. 犯罪人方面的因素 | 第15-16页 |
2. 被害人方面的因素 | 第16-17页 |
3. 社会方面的因素 | 第17-19页 |
4. 刑事政策方面的因素 | 第19-20页 |
(二) 酌定减轻情节认定的补充性因素 | 第20-21页 |
1. 应当适当考虑法律的滞后性对犯罪人酌定量刑的影响 | 第20页 |
2. 可以适当考虑关键性的定性争议对犯罪人酌定量刑的影响 | 第20-21页 |
四、酌定减轻情节的具体适用 | 第21-28页 |
(一) 酌定减轻情节的适用原则 | 第21-23页 |
1. 依法适用的原则 | 第21页 |
2. 综合分析的原则 | 第21-22页 |
3. 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 | 第22-23页 |
4. 整体定位的原则 | 第23页 |
(二) 酌定减轻情节的适用 | 第23-24页 |
1. 酌定减轻情节适用的实体条件 | 第23页 |
2. 酌定减轻情节适用中存在的争议 | 第23-24页 |
(三) 酌定减轻情节适用的社会价值 | 第24-28页 |
1. 个案平衡和个别公正 | 第25页 |
2. 罪责刑相适应 | 第25页 |
3. 促进法的目的与实效的统一 | 第25-26页 |
4. 促进法、理、情的内在统一 | 第26-28页 |
五、酌定减轻情节的司法完善 | 第28-31页 |
(一) 建立统一的酌定减轻情节的成立标准 | 第28页 |
(二) 建立案例指导制度 | 第28-29页 |
(三)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才具有指导性 | 第29页 |
(四) 提高法官审判业务素质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