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刑社会化研究--基于刑罚权正当化的视角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前言 | 第7-8页 |
| 第一章 行刑社会化概述 | 第8-18页 |
| 一、行刑社会化的概念 | 第8-9页 |
| 二、中国行刑社会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5页 |
| (一) 假释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1页 |
| (二) 监禁刑执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3页 |
| (三) 缓刑适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四)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三、行刑社会化的价值 | 第15-18页 |
| (一) 自由 | 第15-16页 |
| (二) 效益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刑罚权正当化概述 | 第18-31页 |
| 一、刑罚权的起源及概念 | 第18-20页 |
| (一) 刑罚权的起源 | 第18-19页 |
| (二) 刑罚权的概念 | 第19-20页 |
| 二、刑罚权正当化根据概述 | 第20-24页 |
| (一) 报应论 | 第20-21页 |
| (二) 预防论 | 第21-22页 |
| (三) 一体论 | 第22-24页 |
| 三、刑罚权正当化 | 第24-31页 |
| (一) 刑罚权正当化的概念 | 第24-25页 |
| (二) 刑罚权正当化的体现 | 第25-31页 |
| 第三章 行刑社会化构成刑罚权正当化的新突破 | 第31-36页 |
| 一、刑罚报应向刑罚预防的转变 | 第31页 |
| 二、从刑罚的重刑化向刑罚的轻缓化的转化 | 第31-32页 |
| 三、惩罚性功能转变成恢复性功能 | 第32-33页 |
| 四、矫正功能转变成宽容性功能 | 第33-34页 |
| 五、威慑功能转变成警示功能 | 第34-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