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履行抗辩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本体论 | 第13-34页 |
一、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历史源流 | 第13-14页 |
二、同时履行抗辩权的体系调和 | 第14-20页 |
(一) 合同严守的基本逻辑 | 第14-16页 |
(二) 契约自由的发展 | 第16-17页 |
(三) 债权的弹力性 | 第17-18页 |
(四) 司法成本的考量 | 第18-20页 |
三、同时履行抗辩权的理论构造 | 第20-30页 |
(一) 原始的牵连关系 | 第22-28页 |
(二) 非原始的牵连关系 | 第28-30页 |
四、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行使 | 第30-34页 |
(一) 同时履行抗辩权行使的条件 | 第30-31页 |
(二) 同时履行抗辩权行使的效力 | 第31-34页 |
第二部分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制度论 | 第34-45页 |
一、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立法例之考察 | 第34-36页 |
(一) 德国 | 第34-35页 |
(二) 法国 | 第35-36页 |
(三) 日本 | 第36页 |
(四) 台湾地区 | 第36页 |
二、我国的立法例 | 第36-45页 |
(一) 学说上的分歧 | 第36-38页 |
(二) 立法模式之分析 | 第38-40页 |
(三) 不同模式之述评 | 第40-45页 |
第三部分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障碍论 | 第45-50页 |
一、同时履行抗辩权与违约之间的关系 | 第45-48页 |
(一) 同时履行抗辩权与不完全履行 | 第45-46页 |
(二) 同时履行抗辩权与迟延履行 | 第46页 |
(三) 同时履行抗辩权与履行不能 | 第46-47页 |
(四) 同时履行抗辩权与双方违约 | 第47-48页 |
二、同时履行抗辩权与其他履行障碍 | 第48-50页 |
(一) 同时履行抗辩权与不可抗力 | 第48-49页 |
(二) 同时履行抗辩权与情事变更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