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双重抗侧力体系简介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钢支撑及框架-中心支撑体系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 | 第16-17页 |
·支撑斜杆的受压承载力验算公式 | 第16页 |
·支撑长细比限值 | 第16-17页 |
·双重体系中框架的剪力分配率 | 第17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0-26页 |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模型设计 | 第20-21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1-23页 |
·几何模型 | 第21页 |
·边界约束条件 | 第21-22页 |
·材料特性 | 第22页 |
·单元的选取 | 第22-23页 |
·网格划分 | 第23页 |
·材料阻尼定义 | 第23页 |
·模型的缺陷 | 第23-24页 |
·有限元分析的可行性验证 | 第24-25页 |
·模型概况 | 第24-25页 |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实际工程按规范剪力分配后的罕遇地震分析 | 第26-46页 |
·引言 | 第26页 |
·模型的设计思路 | 第26-28页 |
·结构周期 | 第28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 第28-34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介绍 | 第28-31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计算结果 | 第31-33页 |
·按规范剪力分配率进行调整 | 第33-34页 |
·多遇地震作用时程分析 | 第34-41页 |
·地震作用加载制度 | 第35-38页 |
·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位移反应 | 第38-40页 |
·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楼层基部剪力对比 | 第40-41页 |
·罕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 第41-44页 |
·模型层间位移角反应 | 第41-42页 |
·模型发生塑性铰过程(均以人工波为例)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地震剪力分配率的研究 | 第46-68页 |
·引言 | 第46页 |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计算模型设计 | 第46-48页 |
·荷载取值 | 第46-47页 |
·构件设计原则及尺寸确定 | 第47-48页 |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简化 | 第48页 |
·多遇地震抗震设计中框架的剪力分配率 | 第48-49页 |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 | 第49-55页 |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 | 第49-52页 |
·罕遇地震作用下应力云图 | 第52-53页 |
·罕遇地震作用下各构件应力情况(均以人工波为例) | 第53-55页 |
·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同模型之间剪力分配率的比较 | 第55-66页 |
·构件尺寸 | 第55页 |
·剪力分配率调整与否对相同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55-60页 |
·剪力分配率调整与否对结构楼层数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60-61页 |
·剪力分配率调整与否对设防烈度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61-62页 |
·剪力分配率调整与否对不同支撑形式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62-66页 |
·剪力分配率设计建议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主要结论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