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1.1 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1.2 植物繁殖生态学的研究概述 | 第16-20页 |
1.3 植物繁殖对策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1.4 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繁殖间的关系 | 第22-24页 |
1.5 无性系植物种群的研究概述 | 第24-25页 |
1.6 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间的关系 | 第25-26页 |
1.7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和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9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第2章 研究地区的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9-39页 |
2.1 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 | 第29-31页 |
2.1.1 松嫩平原的自然概况 | 第29-30页 |
2.1.2 研究样地自然概况 | 第30-3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1-39页 |
2.2.1 植物种类的选择 | 第31-32页 |
2.2.2 生境的选择 | 第32-33页 |
2.2.3 取样时间和研究方法 | 第33-37页 |
2.2.4 分蘖株、根茎和芽的年龄结构划分方法 | 第37-39页 |
第3章 种群分蘖株的年龄结构 | 第39-64页 |
3.1 分蘖株数量的年龄结构 | 第40-49页 |
3.1.1 羊草种群 | 第40-42页 |
3.1.2 牛鞭草种群 | 第42-43页 |
3.1.3 野古草种群 | 第43-45页 |
3.1.4 拂子茅种群 | 第45-46页 |
3.1.5 硬拂子茅种群 | 第46-48页 |
3.1.6 野大麦种群 | 第48-49页 |
3.2 分蘖株生物量的年龄结构 | 第49-55页 |
3.2.1 羊草种群 | 第49-51页 |
3.2.2 牛鞭草种群 | 第51页 |
3.2.3 野古草种群 | 第51-53页 |
3.2.4 拂子茅种群 | 第53页 |
3.2.5 硬拂子茅种群 | 第53-55页 |
3.2.6 野大麦种群 | 第55页 |
3.3 分蘖株的高度 | 第55-56页 |
3.3.1 羊草种群 | 第55-56页 |
3.3.2 牛鞭草种群 | 第56页 |
3.4 分蘖株的生产力 | 第56-60页 |
3.4.1 羊草种群 | 第56-57页 |
3.4.2 牛鞭草种群 | 第57-58页 |
3.4.3 野古草种群 | 第58页 |
3.4.4 拂子茅种群 | 第58-59页 |
3.4.5 硬拂子茅种群 | 第59-60页 |
3.4.6 野大麦种群 | 第60页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60-64页 |
第4章 种群根茎的年龄结构 | 第64-80页 |
4.1 根茎长度的年龄结构 | 第64-69页 |
4.1.1 羊草种群 | 第64-66页 |
4.1.2 牛鞭草种群 | 第66-68页 |
4.1.3 野古草种群 | 第68页 |
4.1.4 拂子茅种群 | 第68-69页 |
4.1.5 硬拂子茅种群 | 第69页 |
4.2 根茎重量的年龄结构 | 第69-73页 |
4.2.1 羊草种群 | 第69-71页 |
4.2.2 牛鞭草种群 | 第71页 |
4.2.3 野古草种群 | 第71-73页 |
4.2.4 拂子茅种群 | 第73页 |
4.2.5 硬拂子茅种群 | 第73页 |
4.3 根茎的干物质积累量 | 第73-78页 |
4.3.1 羊草种群 | 第73-75页 |
4.3.2 牛鞭草种群 | 第75-76页 |
4.3.3 野古草种群 | 第76页 |
4.3.4 拂子茅种群 | 第76-77页 |
4.3.5 硬拂子茅种群 | 第77-78页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78-80页 |
第5章 种群的芽库组成及营养繁殖力 | 第80-90页 |
5.1 营养繁殖体的组成结构 | 第80-85页 |
5.1.1 数量组成 | 第80-82页 |
5.1.2 芽库存量 | 第82页 |
5.1.3 芽库的组成 | 第82-84页 |
5.1.4 分蘖节和根茎的营养繁殖力 | 第84-85页 |
5.2 芽的年龄结构及年龄谱 | 第85-88页 |
5.2.1 羊草种群 | 第85-86页 |
5.2.2 牛鞭草种群 | 第86页 |
5.2.3 野古草种群 | 第86页 |
5.2.4 拂子茅种群 | 第86-87页 |
5.2.5 硬拂子茅种群 | 第87页 |
5.2.6 野大麦种群 | 第87-88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88-90页 |
第6章 种群营养繁殖的时空扩展模式 | 第90-115页 |
6.1 羊草种群分蘖株在时间上的扩展 | 第91-95页 |
6.1.1 分蘖株数量的季节动态 | 第91-93页 |
6.1.2 分蘖株死亡数量的季节动态 | 第93-94页 |
6.1.3 分蘖株高度的季节动态 | 第94-95页 |
6.2 羊草种群无性系在空间上的扩展 | 第95-98页 |
6.2.1 扩展形状及调查范围 | 第95-96页 |
6.2.2 分蘖株数量与无性系大小的定量关系 | 第96-98页 |
6.3 野大麦无性系分蘖株的定量分析 | 第98-107页 |
6.3.1 无性系分蘖株的数量特征 | 第98-99页 |
6.3.2 分蘖株的数量动态 | 第99-100页 |
6.3.3 分蘖株的生物量动态 | 第100-101页 |
6.3.4 芽库的数量动态 | 第101-102页 |
6.3.5 各龄级分蘖株的数量动态 | 第102-103页 |
6.3.6 各龄级分蘖株的生物量动态 | 第103-105页 |
6.3.7 各龄级分蘖株平均单蘖重的变化 | 第105-106页 |
6.3.8 各龄级分蘖株上芽的数量动态 | 第106-107页 |
6.4 根茎的隔离者分析 | 第107-112页 |
6.4.1 形态特征 | 第108-109页 |
6.4.2 频次分布 | 第109-111页 |
6.4.3 生态可塑性 | 第111-112页 |
6.5 结论与讨论 | 第112-115页 |
第7章 种群有性生殖的数量特征 | 第115-143页 |
7.1 生殖生长比率及其定量分析 | 第117-124页 |
7.1.1 生殖分蘖株的数量特征及生殖生长比率 | 第117-119页 |
7.1.2 生殖分蘖株数量特征的定量分析 | 第119-122页 |
7.1.3 生殖生长比率与生殖分蘖株诸数量性状的关系 | 第122-124页 |
7.2 生殖分配Ⅰ及其定量分析 | 第124-131页 |
7.2.1 生殖分蘖株的生物量特征及生殖分配Ⅰ | 第124页 |
7.2.2 生殖分蘖株生物量特征的定量分析 | 第124-131页 |
7.2.3 生殖分配Ⅰ与生殖分蘖株诸数量性状的关系 | 第131页 |
7.3 生殖分蘖株的生物量配置 | 第131-134页 |
7.4 羊草种群分蘖株生物量配置及生态可塑性 | 第134-136页 |
7.4.1 营养分蘖株 | 第134-135页 |
7.4.2 生殖分蘖株 | 第135-136页 |
7.5 异质生境中羊草种群的生殖分配与再分配 | 第136-138页 |
7.6 羊草种群有性生殖的数量特征及生态可塑性 | 第138-139页 |
7.7 羊草种群穗状花序上复小穗的数量及空间分布位置 | 第139-140页 |
7.8 扰动条件下羊草种群有性生殖的数量特征 | 第140-141页 |
7.9 结论与讨论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