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外治法(物理疗法)论文--推拿、按摩、捏积论文

辨证推拿治疗椎动脉型劲椎病的临床研究

目录第1-16页
引言第16-18页
临床研究第18-33页
 一、 一般资料第18-20页
  (一) 病例来源第18页
  (二) 性别、年龄第18页
  (三) 病程第18-19页
  (四) 职业情况分析第19页
  (五) 诱发因素分析第19页
  (六) 治疗前主要症状体征分布情况第19-20页
 二、 病例选择第20-22页
  (一) 诊断标准第20-22页
   1. 西医诊断标准第20-21页
   2. 中医诊断辩证标准第21-22页
  (二) 观察病例纳入标准第22页
   1. 纳入病例第22页
   2. 排除病例第22页
 三、 治疗方法第22-24页
  (一) 治疗方式第22-23页
   1. 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第22-23页
   2. 对照组:采用口服颈复康冲剂进行治疗第23页
  (二) 分组方法第23页
  (三) 推拿、用药方法与疗程第23-24页
 四、 观察指标第24页
  (一) 安全性观测指标第24页
  (二) 疗效性观测指标第24页
 五、 疗效评定标准第24-25页
  (一) 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第24页
  (二)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第24-25页
 六、 统计方法第25页
 七、 临床研究结果第25-33页
  (一) 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第25-27页
   1.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疗效第26页
   2.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计分的变化第26-27页
  (二) 对颈动脉血流速度加快组的疗效第27-28页
  (三) 对颈动脉血流速度变慢组的疗效第28页
  (四) 对椎动脉血流速度变快组的疗效第28-29页
  (五) 对椎动脉血流速度变慢组的疗效第29页
  (六)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TCD指标比较第29-30页
  (七) 对治疗组内四种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疗效第30-31页
   1. 对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第30-31页
   2. 推拿改善CSA患者不同中医分型TCD异常血流的疗效第31页
  (八) 对痉挛血管的疗效第31-32页
  (九) 对供血不足血管的疗效第32-33页
讨论第33-47页
 一、 CSA的中医归属第33页
 二、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第33-37页
  (一) 祖国医学的认识第33-35页
  (二) 现代医学的认识第35-37页
   1. 椎动脉的解剖结构第35-36页
   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第36-37页
 三、 CSA的鉴别诊断第37-38页
 四、 治则治法分析第38-40页
  (一) 补虚为主,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以治其本第38-39页
  (二) 通降为辅,平肝潜阳、化痰除湿以治其标第39-40页
 五、 推拿手法分析第40-42页
  (一) 基本治疗手法第40页
  (二) 辨证加减手法第40-42页
 六、 临床疗效分析第42-47页
  (一) 对CSA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第42页
  (二) 对颈动脉血流速度变快组的疗效第42-43页
  (三) 对颈动脉血流速度变慢组的疗效第43页
  (四) 对椎动脉血流速度变快组的疗效第43-44页
  (五) 对椎动脉血流速度变慢组的疗效第44页
  (六) 对患者TCD改变的总疗效第44-45页
  (七) 对治疗组内四种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疗效第45-46页
  (八) 对痉挛血管的疗效第46页
  (九) 对供血不足血管的疗效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维正脊”手法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引起相关病症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健胃清幽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