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影像诊断学论文--超声波诊断论文

超声心脏图象的多维多参数功能重建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1页
1 文献综述及研究设想第11-42页
 1.1 前言第11-12页
 1.2 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第12-16页
  1.2.1 脉冲回波成像原理第13-14页
  1.2.2 A型超声诊断技术第14页
  1.2.3 B型超声断层成像技术第14-15页
  1.2.4 M型超声心动图成像技术第15页
  1.2.5 C型超声断层成像技术第15页
  1.2.6 F型超声断层成像技术第15页
  1.2.7 小结第15-16页
 1.3 超声医学图象三维重建技术第16-34页
  1.3.1 发展历史第16-18页
  1.3.2 技术简介第18-29页
   1.3.2.1 图象获取第18-24页
   1.3.2.2 图象处理第24-26页
   1.3.2.3 图象显示第26-29页
  1.3.3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第29-31页
  1.3.4 三维超声的优势第31-32页
  1.3.5 发展前景第32-34页
 1.4 多普勒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第34-40页
  1.4.1 多普勒原理第34-35页
  1.4.2 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第35-37页
  1.4.3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第37-40页
   1.4.3.1 DTI技术原理第37-38页
   1.4.3.2 DTI显示方式第38-39页
   1.4.3.3 DTI技术的临床应用第39页
   1.4.3.4 DTI的局限性及前景第39-40页
 1.5 本论文研究设想第40-42页
2 超声医学图象的三维及动态三维重建第42-93页
 2.1 引言第42-43页
 2.2 原始图象获取第43-46页
 2.3 滤波第46-52页
  2.3.1 Speckle的特征第47-48页
  2.3.2 超声医学图象中常用的滤波算法第48-49页
  2.3.3 AWMF方法滤除Speckle噪声第49-51页
  2.3.4 三维滤波器第51-52页
 2.4 感兴趣区域提取第52-53页
 2.5 三维直接匹配插值第53-65页
  2.5.1 插值的目的和要求第53-55页
  2.5.2 常用的插值算法第55-56页
  2.5.3 三维直接匹配插值第56-62页
  2.5.4 插值结果与讨论第62-65页
 2.6 超声心脏图象中轮廓的自动检测第65-74页
  2.6.1 前言第65-66页
  2.6.2 方法第66-71页
   2.6.2.1 预处理第67-68页
   2.6.2.2 初始轮廓的提取第68-69页
   2.6.2.3 轮廓的逼近第69-71页
  2.6.3 结果与讨论第71-74页
 2.7 体数据的三维可视化第74-84页
  2.7.1 面绘制第75-78页
  2.7.2 体绘制第78-84页
   2.7.2.1 颜色与阻光度映射第79-81页
   2.7.2.2 体数据的空间变换第81-82页
   2.7.2.3 光线投射第82-83页
   2.7.2.4 颜色与阻光度的积累第83页
   2.7.2.5 体绘制算法的发展动态第83-84页
 2.8 重建结果与讨论第84-91页
  2.8.1 静态三维重建结果第84-89页
   2.8.1.1 原始图象获取第84页
   2.8.1.2 面绘制结果第84-86页
   2.8.1.3 体绘制结果第86-89页
  2.8.2 动态三维重建结果第89-91页
   2.8.2.1 原始图象获取第89页
   2.8.2.2 体绘制结果第89-91页
 2.9 本章小结第91-93页
3 多普勒超声医学图象中功能参数的分离与还原第93-110页
 3.1 引言第93-94页
 3.2 多普勒图象中Color Bar的分析第94-97页
 3.3 多普勒图象中解剖结构与功能参数的分离第97-100页
 3.4 多普勒图象中功能参数的还原第100-109页
  3.4.1 前言第100-101页
  3.4.2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与查找表结合的方法第101-105页
   3.4.2.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第101页
   3.4.2.2 BP神经网络的映射过程第101-104页
   3.4.2.3 查找表的实现第104-105页
  3.4.3 映射过程的校准第105-106页
  3.4.4 实验结果第106-109页
  3.4.5 映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109页
 3.5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4 超声心脏图象的多维多参数功能重建第110-137页
 4.1 引言第110-114页
  4.1.1 以前的工作第111-113页
  4.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3-114页
 4.2 重建流程图第114-116页
 4.3 矢量插值问题第116-120页
 4.4 融合显像问题第120-122页
 4.5 重建结果与讨论第122-132页
  4.5.1 原始图象获取第122页
  4.5.2 多普勒血流图(DFI)重建结果第122-124页
  4.5.3 多普勒组织加速度图(DTAI)重建结果第124-129页
  4.5.4 多普勒组织速度图(DTVI)重建结果第129页
  4.5.5 多普勒组织能量图(DTEI)重建结果第129-132页
 4.6 本论文方法临床上的价值和实际意义第132-136页
  4.6.1 用于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定量评价的研究第132-133页
  4.6.2 用于心脏靶点起博和精确消融的研究第133-134页
  4.6.3 用于心脏瓣膜偏心返流的研究第134-136页
 4.7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5 全文总结第137-141页
 5.1 论文工作的总结第137页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37-139页
 5.3 研究展望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研究的课题、鉴定成果及获奖情况列表第142-144页
 发表论文列表:第142页
 参加研究的课题列表第142-143页
 鉴定成果列表:第143页
 获奖情况列表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切应力对内皮细胞IL-8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下一篇:钛合金基类金刚石梯度薄膜材料制备及其生物摩擦学性能和血液相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