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肥煤配比的配煤炼焦实验室研究与优化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 ·国内外炼焦工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炼焦工业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炼焦工业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炼焦煤资源分布状况 | 第13-15页 |
| ·国外炼焦煤资源状况 | 第13-14页 |
| ·国内炼焦煤资源分布 | 第14-15页 |
| ·炼钢对焦炭质量要求及改善焦炭质量的途径 | 第15-18页 |
| ·焦炭质量要求 | 第15-17页 |
| ·提高焦炭质量的途径 | 第17-18页 |
| ·配煤炼焦技术的发展 | 第18-21页 |
| ·煤炭成焦理论 | 第18-19页 |
| ·配煤原理 | 第19-20页 |
| ·配煤炼焦技术的发展 | 第20-21页 |
| ·国内外焦炭质量预测模型与进展 | 第21-23页 |
| ·神经网络在焦炭质量预测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23页 |
| ·BP神经网络的缺陷及改进算法 | 第23-24页 |
| ·神经网络在预测中的适应性分析 | 第24页 |
|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配煤炼焦改善焦炭冷态性质 | 第25-36页 |
| ·实验原理 | 第25页 |
|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25-27页 |
| ·实验步骤 | 第27-28页 |
| ·实验误差分析 | 第28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8-35页 |
| ·单煤炼焦的焦炭冷强度性能分析 | 第28-30页 |
| ·瘦化剂和不粘煤对焦炭冷强度性能影响 | 第30-31页 |
| ·黏结剂对焦炭冷强度性能影响 | 第31-32页 |
| ·主焦煤对焦炭冷强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 ·高挥发分中等黏结性煤对焦炭冷强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坩埚焦和小焦炉焦比较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焦炭CO_2反应性与反应后强度 | 第36-46页 |
|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 ·实验原料 | 第36页 |
| ·实验样品的制备 | 第36页 |
| ·CO_2反应性实验 | 第36-37页 |
| ·实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 第37-38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8-45页 |
| ·单煤焦炭的热性质分析 | 第38-40页 |
| ·矿物质对焦炭反应性的催化作用 | 第40-42页 |
| ·高挥发分不粘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主焦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 第43页 |
| ·气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 第43-44页 |
| ·CRI与CSR关系 | 第44页 |
| ·坩埚焦和小焦炉实验对比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焦炭微晶结构分析 | 第46-56页 |
|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6-47页 |
| ·炼焦实验 | 第47-48页 |
| ·焦炭微晶结构的表征与分析 | 第48-55页 |
| ·焦炭微晶结构与煤化度的关系 | 第51-52页 |
| ·焦炭微晶结构与煤活惰比的关系 | 第52-53页 |
| ·焦炭微晶结构与煤矿物质的关系 | 第53-54页 |
| ·焦炭微晶结构与焦炭热性质的关系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BP神经网络模型的焦炭质量预测 | 第56-64页 |
| ·神经网络设计 | 第56-58页 |
| ·BP神经网络用于焦炭质量预测的实例分析 | 第58-62页 |
| ·网络的实例验证分析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