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难点 | 第11-12页 |
·本文的组织 | 第12-13页 |
第2章 相关技术和背景 | 第13-33页 |
·人名消歧与相关方法的比较 | 第13页 |
·人名消歧常用方法 | 第13-16页 |
·向量空间模型聚类方法 | 第14页 |
·社会网络模型聚类方法 | 第14-15页 |
·文本分类方法 | 第15-16页 |
·模型生成方法 | 第16页 |
·英文人名消歧评测简介 | 第16-27页 |
·第一届英文人名消歧评测(WePS-1) | 第17-22页 |
·第二届英文人名消歧评测(WePS-2) | 第22-27页 |
·中文人名消歧评测(CIPS-SIGHAN 2010 BAKEOFF-3)介绍 | 第27-32页 |
·本章小节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层次聚类的英文人名消歧方法及实现 | 第33-47页 |
·核心思想及主体框架 | 第33页 |
·语料中的数据预处理 | 第33-34页 |
·数据加权合并、去停用词、词根还原即格式化输出 | 第33-34页 |
·存储规范设计 | 第34页 |
·缺失rank 的处理 | 第34页 |
·特征的选取 | 第34-37页 |
·URL、Email 的提取及优化 | 第34-35页 |
·提取正文内容 | 第35页 |
·命名实体的提取 | 第35页 |
·微型格式(Microformats)的提取 | 第35-36页 |
·干扰文档分析 | 第36-37页 |
·聚类方法的选择 | 第37-39页 |
·K-Means 算法 | 第37-38页 |
·自底向上的层次聚类算法 | 第38-39页 |
·实验设计 | 第39-40页 |
·实验评测语料 | 第39页 |
·实验结果评价方法 | 第39页 |
·实验环境配置 | 第39-40页 |
·主要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46页 |
·命名实体消歧效果及分析 | 第40-41页 |
·正文内容消歧效果及分析 | 第41-42页 |
·URL 消歧效果及分析 | 第42-43页 |
·特征融合消歧效果及分析 | 第43页 |
·特征融合后的聚类数目设定 | 第43-46页 |
·本章小节 | 第46-47页 |
第4章 基于两步聚类的中文人名消歧方法与实现 | 第47-60页 |
·前言 | 第47页 |
·特征抽取 | 第47-49页 |
·跳跃树(jumping-tree) | 第47-48页 |
·基于跳跃距离(Jumping-Distance,JD)的N-Gram | 第48-49页 |
·消歧系统的实现 | 第49-50页 |
·系统一 | 第49-50页 |
·系统二 | 第50页 |
·两步聚类算法 | 第50-56页 |
·AP 聚类算法 | 第50-56页 |
·两步AP 聚类 | 第56页 |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实验评测语料 | 第56-57页 |
·实验结果评测方案 | 第57页 |
·处理干扰(discarded)文档 | 第57页 |
·两步聚类评测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本文总结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