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林带声衰减量及其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 ·交通噪声的危害 | 第13-14页 |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林带控制噪声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 第20-22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及范围 | 第20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公路交通噪声评价与控制理论基础 | 第22-35页 |
| ·公路交通噪声的来源 | 第22-25页 |
| ·交通噪声的来源 | 第22-23页 |
| ·交通噪声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 ·交通噪声的强度及频率 | 第24-25页 |
| ·公路交通噪声传播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 ·反射和折射 | 第25页 |
| ·声波的散射、绕射、干涉 | 第25页 |
| ·透射与隔声 | 第25-26页 |
| ·吸声 | 第26-28页 |
| ·公路交通噪声评价方法 | 第28-32页 |
| ·噪声评价指标 | 第28-29页 |
| ·噪声评价标准 | 第29-30页 |
| ·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方法及程序设计 | 第30-32页 |
| ·公路交通噪声的控制 | 第32-33页 |
| ·降低声源噪声的辐射 | 第33页 |
| ·限制噪声的传播 | 第33页 |
| ·受声点的隔噪保护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公路林带降噪影响因素研究 | 第35-45页 |
| ·监测方法 | 第35-39页 |
| ·监测仪器 | 第35-37页 |
| ·监测地点及供试植物种类 | 第37页 |
| ·监测点布置 | 第37-38页 |
| ·气象条件 | 第38页 |
| ·监测方法 | 第38-39页 |
| ·监测结果 | 第39-40页 |
| ·林带宽度对降噪效果影响 | 第40页 |
| ·林带密度对降噪效果影响 | 第40页 |
| ·林带高度对降噪效果影响 | 第40页 |
| ·季节对公路林带降噪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季节对公路林带降噪频谱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 ·声学信号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公路林带降噪机理研究 | 第45-53页 |
| ·声波通过植物体内部传播过程-吸声作用 | 第45-47页 |
| ·植物茎的构造与吸声作用 | 第45-46页 |
| ·植物叶的构造与吸声作用 | 第46-47页 |
| ·声波通过植物体表面传播过程-散射作用 | 第47页 |
| ·公路林带噪声频谱衰减监测结果与植物结构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 ·林带茎的构造与噪声衰减量变化研究 | 第49-50页 |
| ·茎的共振吸声频率 | 第49-50页 |
| ·低于250Hz频率桃树噪声衰减量 | 第50页 |
| ·林带叶的构造与噪声衰减量变化研究 | 第50-51页 |
| ·500Hz-2kHz频率段噪声衰减量 | 第50-51页 |
| ·高于2kHz频率段噪声衰减量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公路林带声衰减量计算方法研究 | 第53-78页 |
| ·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 第53-54页 |
| ·声波通过单株树 | 第54-66页 |
| ·声波通过林带茎的吸声现象 | 第54-57页 |
| ·声波通过林带叶的吸声现象 | 第57-60页 |
| ·声波通过林带茎的散射现象 | 第60-64页 |
| ·声波通过林带叶的散射现象 | 第64-66页 |
| ·声波通过公路林带声衰减量公式推导 | 第66-69页 |
| ·改进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及其预测精度研究 | 第69-77页 |
| ·改进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 | 第69-70页 |
| ·公路交通噪声预测结果及预测精度分析 | 第70-75页 |
| ·公路林带声衰减量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公路林带降噪应用研究 | 第78-104页 |
| ·噪声防治设计程序 | 第78页 |
| ·公路林带降噪参数设计研究 | 第78-81页 |
| ·公路林带宽度设计 | 第79页 |
| ·公路林带密度设计 | 第79页 |
| ·公路林带高度设计 | 第79-80页 |
| ·公路林带长度设计 | 第80页 |
| ·公路林带位置的设置及地形、地貌的处理 | 第80-81页 |
| ·噪声控制方案的选择 | 第81-84页 |
| ·声屏障 | 第81-83页 |
| ·公路林带 | 第83页 |
| ·利用地形或弃土(石)方 | 第83-84页 |
| ·公路林带降噪设计的指导原则 | 第84页 |
| ·林带降噪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第84-89页 |
| ·实际工程背景 | 第84-85页 |
| ·原降噪方案分析 | 第85-86页 |
| ·吉珲高速公路降噪改进方案及林带降噪效果预测 | 第86-89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林带声衰减量 | 第89-102页 |
|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89-96页 |
| ·遗传算法优化 BP网络初始化权重 | 第96-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 第七章 降噪林带设计与公路景观生态协调性研究 | 第104-119页 |
| ·公路林带景观协调性设计原则 | 第104-105页 |
| ·公路林带美学设计 | 第105-109页 |
| ·公路林带形态设计 | 第105-106页 |
| ·公路林带色彩设计 | 第106-107页 |
| ·公路林带与路域景观的协调设计 | 第107-109页 |
| ·公路林带植物种类设计 | 第109-111页 |
| ·公路林带与生态设计 | 第111-115页 |
| ·公路林带与交通安全设计 | 第115页 |
| ·公路林带与边坡稳定性设计 | 第115-116页 |
| ·公路林带与环境保护设计 | 第116-117页 |
| ·公路林带维护与病虫害解决方案 | 第117-1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 主要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19-123页 |
| 1.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 | 第119-121页 |
| 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21页 |
| 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21-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 附录A 公路林带噪声监测现场 | 第133-134页 |
| 附录B 林带特征测量数据 | 第134-137页 |
| 附录表B1 阔叶林带特征 | 第134-135页 |
| 附录表B2 针叶林带特征 | 第135-137页 |
| 附录C 本研究林带植物名录 | 第137-13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8-139页 |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