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1 小麦品质概述 | 第15-18页 |
·小麦品质的定义及内涵 | 第15-17页 |
·小麦品质的分类 | 第17-18页 |
2 小麦品质的影响因素 | 第18-35页 |
·基因型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18-29页 |
·小麦基因型对沉降值的影响 | 第18-20页 |
·小麦基因型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第20-23页 |
·小麦基因型对碱性水保持力(AWRC)的影响 | 第23页 |
·小麦基因型对蛋白质及面筋的影响 | 第23-26页 |
·小麦基因型对黄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小麦基因型对粘度仪(RVA)指数的影响 | 第27-28页 |
·小麦基因型对硬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环境因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29-35页 |
·温度 | 第30-31页 |
·光照及光周期 | 第31-32页 |
·水分 | 第32-34页 |
·土壤养分 | 第34-35页 |
·纬度与海拔高度 | 第35页 |
3 本研究的进展、意义、切入点和目的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小麦PPO活性稳定性及其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基因型与环境对全麦粉PPO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供试品种(系)PPO活性基因型间差异 | 第39-40页 |
·供试品种(系)PPO活性的环境稳定性分析 | 第40-41页 |
·主要品质性状与PPO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小麦RVA参数稳定性分析及其与其它品质性状关系 | 第44-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RVA参数的测定 | 第44页 |
·主要品质性状的测定 | 第44-45页 |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供试品种RVA参数的变异 | 第45-46页 |
·小麦品种RVA参数间及其与主要品质间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小麦品种RVA参数间相关性分析 | 第46页 |
·RVA参数与其它品质性状间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参试品种聚类分析 | 第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小麦品质性状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分析 | 第49-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材料 | 第49页 |
·方法 | 第49-50页 |
·磨粉 | 第49页 |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49-50页 |
·黄色素含量测定 | 第50页 |
·主要品质性状的测定 | 第50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小麦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 第50页 |
·不同环境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0-53页 |
·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小麦区域试验非平衡数据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 第56-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试验材料 | 第56-57页 |
·试验方法 | 第57-59页 |
·SDS沉降值测定 | 第57页 |
·PPO活性测定 | 第57页 |
·碱性水保持力(AWRC)的测定 | 第57页 |
·面筋仪指数的测定 | 第57-58页 |
·黄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58页 |
·RVA参数的测定 | 第58页 |
·蛋白质、面筋、Zeleny沉降值及硬度的测定 | 第58-59页 |
·分析方法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94页 |
·参试品种各品质性状的差异显著 | 第59-71页 |
·参试品种SDS沉降值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59-60页 |
·参试品种Zeleny沉降值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60-61页 |
·参试品种PPO活性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61页 |
·参试品种黄色素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61-62页 |
·参试品种膨胀势间的差异显著性表 | 第62-63页 |
·参试品种AWRC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63-64页 |
·参试品种糊化温度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64页 |
·参试品种峰值黏度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64-65页 |
·参试品种保持黏度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65-66页 |
·参试品种稀懈值间的差异显著 | 第66-67页 |
·参试品种最终黏度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67-68页 |
·参试品种回升值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68页 |
·参试品种峰值时间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68-69页 |
·参试品种蛋白质含量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69-70页 |
·参试品种面筋含量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70页 |
·参试品种硬度间的差异显著性 | 第70-71页 |
·基因型与环境对参试品种各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71-73页 |
·参试品种各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 第73-92页 |
·参试品种SDS沉降值的稳定性分析 | 第73-74页 |
·参试品种Zeleny沉降值的稳定性分析 | 第74-75页 |
·参试品种PPO活性的稳定性分析 | 第75页 |
·参试品种黄色素含量的稳定性分析 | 第75-77页 |
·参试品种膨胀势的稳定性分析 | 第77-79页 |
·参试品种碱性水保持力(AWRC)的稳定性分析 | 第79-80页 |
·参试品种糊化温度的稳定性分析 | 第80-81页 |
·参试品种峰值黏度的稳定性分析 | 第81页 |
·参试品种保持黏度的稳定性分析 | 第81-83页 |
·参试品种稀懈值的稳定性分析 | 第83-85页 |
·参试品种最终黏度的稳定性分析 | 第85-86页 |
·参试品种回升值的稳定性分析 | 第86页 |
·参试品种峰值时间的稳定性分析 | 第86-88页 |
·参试品种蛋白质含量的稳定性分析 | 第88-90页 |
·参试品种面筋含量的稳定性分析 | 第90-92页 |
·参试品种硬度的稳定性分析 | 第92页 |
·讨论 | 第92-94页 |
第六章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黄淮麦区主要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94-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材料 | 第94-95页 |
·方法 | 第95页 |
·磨粉 | 第95页 |
·品质指标测定 | 第95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1页 |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质性状的变异 | 第95-97页 |
·地点间品质性状的变异 | 第97页 |
·年份间品质性状的变异 | 第97-99页 |
·品种、年份和地点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99-101页 |
·不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1页 |
3 讨论 | 第101-10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12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