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8页 |
·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 | 第15-18页 |
第2章 区域代谢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综述 | 第18-48页 |
·区域代谢理论 | 第18-30页 |
·区域代谢理论的提出及早期研究 | 第19-20页 |
·区域代谢分析方法 | 第20-26页 |
·区域代谢演化理论 | 第26-27页 |
·区域代谢指标 | 第27-30页 |
·城市化、工业化与消费经济理论 | 第30-41页 |
·城市化 | 第30-35页 |
·工业化 | 第35-36页 |
·消费经济 | 第36-39页 |
·城市化、工业化和消费经济间的相互关系 | 第39-41页 |
·区域代谢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 第41-45页 |
·循环经济 | 第41-44页 |
·产业共生 | 第44-45页 |
·PLS-Path 模型方法 | 第45-48页 |
·结构方程模型 | 第45-47页 |
·PLS-Path 模型 | 第47-48页 |
第3章 区域典型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模拟及优化分析框架 | 第48-55页 |
·区域代谢模拟及优化分析的 DPSR 框架 | 第48-49页 |
·区域发展及其带来的区域代谢演化框架 | 第49-53页 |
·区域发展中城市化、工业化与消费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49-51页 |
·区域代谢模拟研究的建模思路 | 第51-53页 |
·区域代谢优化研究的研究思路 | 第53页 |
·区域代谢分析和优化研究框架 | 第53-55页 |
第4章 我国城市区域代谢的驱动模式分析 | 第55-78页 |
·区域代谢驱动模式的 PLS-Path 模型 | 第55-60页 |
·建模思路 | 第55-56页 |
·因果关系模型假设 | 第56-60页 |
·模型检验与结果 | 第60-64页 |
·模型检验 | 第60-63页 |
·模型结果 | 第63-64页 |
·城市区域代谢的驱动因子及其驱动模式 | 第64-71页 |
·城市规模和聚集效应 | 第64-68页 |
·工业结构 | 第68-70页 |
·政策因素 | 第70页 |
·交通基础设施 | 第70-71页 |
·我国典型城市区域代谢模式 | 第71-75页 |
·直辖市 | 第71-73页 |
·其他城市 | 第73-75页 |
·城市资源效率评估及政策分析 | 第75-77页 |
·区域中心城市可以优先作为未来城市化的方向 | 第76页 |
·中小城市的资源效率有待提高 | 第76页 |
·外向型经济城市的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基于 ELES 的区域终端物质与能量代谢分析 | 第78-97页 |
·基于 ELES 的区域终端物质与能量代谢分析框架 | 第78-81页 |
·基于 ELES 的区域终端代谢研究思路 | 第78-79页 |
·区域终端代谢核算方法和指标体系 | 第79-80页 |
·基于 ELES 的区域终端代谢分析方法 | 第80-81页 |
·基于 ELES 的区域终端代谢分析的苏州实证研究 | 第81-95页 |
·苏州区域终端代谢核算 | 第82-87页 |
·基于 ELES 模型的苏州区域终端物质与能量代谢分析 | 第87-91页 |
·基于 ELES 模型的苏州耐用消费品代谢分析 | 第9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6章 区域代谢内部结构演化分析与评价 | 第97-132页 |
·区域代谢内部结构分析与评价框架 | 第97-103页 |
·区域代谢内部结构分析方法 | 第97-101页 |
·区域代谢内部结构分析指标体系 | 第101-102页 |
·区域代谢内部结构评价 | 第102-103页 |
·苏州铁元素代谢内部结构分析与评价 | 第103-114页 |
·铁元素代谢内部结构分析 | 第103-109页 |
·铁元素代谢内部结构指标核算及评价 | 第109-114页 |
·苏州铜元素代谢内部结构分析与评价 | 第114-122页 |
·铜元素代谢内部结构分析 | 第114-121页 |
·铜元素代谢内部结构评价 | 第121-122页 |
·苏州能源代谢内部结构分析与评价 | 第122-131页 |
·苏州能源代谢内部结构演化 | 第123-127页 |
·主要进出口产品内涵能源代谢情况 | 第127-129页 |
·能源代谢内部结构评价 | 第129-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7章 区域代谢优化的驱动力分析及政策识别 | 第132-138页 |
·区域代谢演化驱动力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132-136页 |
·城市化进程 | 第132-133页 |
·工业化进程 | 第133-134页 |
·居民消费升级 | 第134-136页 |
·区域代谢优化途径分析 | 第136-138页 |
·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区域代谢优化需求 | 第137页 |
·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层面的区域代谢优化需求 | 第137-138页 |
第8章 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区域总规层面代谢优化工具 | 第138-152页 |
·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城市总规层面区域代谢优化方法 | 第138-145页 |
·基于工业化经验理论的规划年产业结构模拟方法 | 第139-140页 |
·资源消耗强度的分析和预测方法 | 第140-141页 |
·基于 HSY 算法的敏感行业识别方法 | 第141-144页 |
·敏感行业发展适宜规模分析方法 | 第144-145页 |
·大连案例 | 第145-150页 |
·土地资源消耗强度分析 | 第146-148页 |
·大连未来发展的敏感行业识别 | 第148-150页 |
·电力行业发展的适宜规模分析 | 第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9章 基于 GIS 技术的控规层面区域代谢优化工具 | 第152-168页 |
·基于 GIS 技术的控规层面区域代谢优化方法 | 第152-158页 |
·典型共生模式识别 | 第153页 |
·技术参数识别与技术数据库构建 | 第153-154页 |
·基于 GIS 技术的空间数据库构建及潜在共生链条分析 | 第154-156页 |
·基于 CBA 分析的工业共生潜力评估 | 第156-158页 |
·苏州废热利用潜力分析案例 | 第158-167页 |
·废热利用模式识别 | 第158-160页 |
·废热利用技术数据库构建 | 第160-162页 |
·基于 GIS 技术的企业空间数据库构建及废热利用潜力评价 | 第162-165页 |
·废热利用潜力评估 | 第165-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68-170页 |
·结论 | 第168-169页 |
·区域典型物质与能量代谢分析 | 第168-169页 |
·区域代谢优化工具开发 | 第169页 |
·建议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3页 |
致谢 | 第183-18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