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强制采样行为概述 | 第10-18页 |
第一节 强制采样概念辨析 | 第10-14页 |
一、强制采样的内涵和外延 | 第10-11页 |
二、强制采样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1-14页 |
第二节 强制采样的性质 | 第14-16页 |
一、强制采样行为是一种高度干预公民基本权利的强制处分行为 | 第14-15页 |
二、强制采样行为是一种独立的取证手段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强制采样的分类 | 第16-18页 |
一、预防性采样和追诉性采样 | 第16页 |
二、对被追诉人的强制采样和对非追诉人的强制采样 | 第16-17页 |
三、简单采样和重大采样、体表采样和体内采样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强制采样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18-23页 |
第一节 法律保留原则 | 第18-19页 |
一、法律保留原则概述 | 第18页 |
二、法律保留原则在强制采样制度中的体现 | 第18-19页 |
三、将法律保留原则运用于强制采样制度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 第19页 |
第二节 比例原则 | 第19-22页 |
一、比例原则概述 | 第19-20页 |
二、比例原则在强制采样制度中的体现 | 第20页 |
三、在适用比例原则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司法监督原则 | 第22-23页 |
一、司法监督原则概述 | 第22页 |
二、司法监督原则在强制采样制度中的体现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强制采样程序的主体 | 第23-29页 |
第一节 适用主体 | 第23-25页 |
一、决定主体 | 第23-24页 |
二、执行主体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适用对象 | 第25-29页 |
一、预防性采样的适用对象 | 第25-26页 |
二、追诉性采样的适用对象 | 第26-29页 |
第四章 强制采样的适用条件、适用程序及配套制度 | 第29-37页 |
第一节 强制采样行为的适用条件 | 第29-32页 |
一、美国 | 第29-30页 |
二、德国 | 第30-31页 |
三、英国 | 第31-32页 |
四、日本 | 第32页 |
第二节 强制采样行为的适用程序 | 第32-34页 |
一、决定程序 | 第33页 |
二、执行程序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强制采样的事后审查及相关配套措施 | 第34-37页 |
一、强制采样行为的事后审查及违法采集样本之证据能力 | 第34-36页 |
二、样本的管理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我国强制采样制度的构建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我国强制采样制度现状之分析 | 第37-40页 |
一、对刑事诉讼法第105条的理解 | 第37-39页 |
二、司法实践中的强制采样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强制采样法制化及其意义 | 第40-42页 |
一、强制采样法制化之必要性 | 第40-41页 |
二、强制采样法制化的意义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建构我国强制采样制度的几点思考 | 第42-46页 |
一、在考虑强制采样制度的立法模式时应着眼于整个侦查行为体系 | 第43页 |
二、在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时坚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从我国实际出发相统一 | 第43-45页 |
三、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