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水质监测论文

淮河中下游水环境中PAHs的分布及其降解菌的筛选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8页
   ·研究背景第11页
   ·研究区概况第11-14页
     ·淮河流域自然及基本社会经济概况第11-12页
     ·淮河流域环境污染状况第12-14页
       ·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第12-13页
       ·淮河流域大气环境污染第13-14页
   ·淮河PAHs研究综述第14-15页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8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5-16页
     ·论文需完成的工作量第16-17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PAHs研究概述第18-29页
   ·PAHs简介第18-22页
     ·环境中PAHs的主要来源第19-20页
     ·环境介质中PAHs的分布第20-21页
     ·环境中PAHs的消解去除第21-22页
   ·PAHs的研究进展第22-29页
     ·水环境中PAHs的污染检测、时空分布特征等相关研究第22-24页
       ·PAHs的分析方法第22-23页
       ·PAHs在各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第23-24页
       ·PAHs时空分布特征第24页
     ·环境介质中PAHs的污染源解析第24-26页
       ·分子量组成特征第25页
       ·比值法第25页
       ·有机单体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示源第25-26页
     ·生态风险评价第26-27页
     ·PAHs污染环境的的微生物修复第27-29页
       ·降解PAHs的微生物第27页
       ·PAHs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第27-29页
第三章 研究区PAHs的污染特性第29-56页
   ·样品与实验方法第29-36页
     ·实验试剂、仪器与材料第29-31页
       ·实验试剂第29-30页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0页
       ·实验准备工作第30-31页
     ·采样点布设及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第31-32页
       ·研究区选择与采样点布设第31-32页
         ·样品采集与制备第32页
     ·样品PAHs的测定第32-34页
       ·PAHs样品前处理第32-33页
       ·PAHs测定的仪器条件第33-34页
     ·常规指标及物化参数测定第34-35页
     ·数据分析第35-36页
   ·溶解态PAHs的污染特性研究第36-42页
     ·溶解态PAHs的时空分布第36-37页
     ·溶解态PAHs的组成分布第37-38页
     ·溶解态PAHs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8-39页
     ·溶解态PAHs生态风险评价第39-41页
     ·溶解态PAHs的源解析第41-42页
       ·分子量组成特征法第41页
       ·比值法第41-42页
   ·悬浮态PAHs污染特性研究第42-46页
     ·悬浮态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第42-43页
     ·悬浮态PAHs的组成分布第43-44页
     ·悬浮态PAHs的源解析第44-45页
       ·分子量组成特征法第44页
       ·比值法第44-45页
     ·悬浮态PAHs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5-46页
   ·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特性研究第46-54页
     ·沉积物PAHs时空分布第46-48页
     ·沉积物PAHs组成分布第48页
     ·沉积物PAHs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8-49页
     ·沉积物PAHs生态风险评价第49-50页
     ·沉积物PAHs的源解析第50-54页
       ·分子量组成特征法第51-52页
       ·比值法第52-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PAHs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性能初探第56-69页
   ·实验材料第56-57页
     ·实验试剂及材料第56页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56-57页
     ·培养基第57页
   ·实验方法第57-61页
     ·菌株筛选第57-58页
     ·菌株鉴定方法第58-59页
       ·革兰氏染色第58页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第58页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58-59页
     ·菌株的降解性能研究第59-61页
       ·悬菌液的制备第59-60页
       ·不同条件下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第60页
       ·菌株对高环PAHs-苯并芘的降解第60页
       ·PAHs残留量的测定方法第60-61页
   ·结果分析第61-68页
     ·细菌的筛选分离第61-62页
     ·菌株的鉴定第62-65页
       ·形态特征第62页
       ·生理生化实验及革兰氏染色第62-63页
       ·16S rRNA 测序结果及同源性分析第63-65页
     ·降解性能研究第65-68页
       ·Q7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曲线第65-67页
       ·Q7对高环PAHs-苯并芘的降解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结论第69-72页
   ·研究区溶解态PAHs的污染性状第69页
   ·研究区悬浮态PAHs的污染特征第69-70页
   ·研究区沉积物PAHs的污染特征第70页
   ·沉积物PAHs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性能研究第70页
   ·论文研究的不足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氮杂大环铜配合物催化的B-Z化学振荡反应在分析测定中的应用
下一篇:导体目标宽带电磁散射特性及其频域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