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

拟南芥AtCTPA1基因的分子刻画及功能研究

缩略词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3页
1.研究背景综述第13-43页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第13-16页
     ·叶绿体的结构第13-14页
     ·叶绿体生物发生的核质协同控制第14-15页
     ·类囊体膜上的光合电子传递过程第15-16页
   ·光系统Ⅱ的结构第16-21页
     ·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第17-18页
     ·放氧复合物第18-19页
     ·捕光天线系统第19-21页
   ·光系统Ⅱ的生物发生第21-24页
   ·光系统Ⅱ的动态损伤修复第24-28页
     ·光系统Ⅱ的光抑制损伤第24-25页
     ·光系统Ⅱ的损伤修复循环第25-26页
     ·参与D1周转的蛋白酶系第26-28页
   ·D1末端加工和D1末端加工酶CtpA第28-41页
     ·加工底物——pD1第29-33页
     ·D1蛋白C末端加工酶(CtpA)第33-37页
     ·D1蛋白C末端加工的生理意义第37-41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1-43页
2.材料与方法第43-54页
   ·实验材料培养第43页
   ·生长曲线测定第43页
   ·叶绿素荧光测定第43-44页
   ·光合放氧速率测定第44页
   ·突变体的筛选鉴定第44-45页
   ·核酸操作第45-46页
   ·RT-PCR分析第46-47页
   ·类囊体膜制备第47页
   ·色素含量测定第47页
   ·蛋白质定量第47-48页
   ·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48页
   ·Western blotting第48页
   ·蓝绿温和胶电泳(BN-PAGE)和第二向SDS-PAGE第48-49页
   ·AtCTPA1特异抗体的制备第49-50页
   ·蛋白质免疫定位分析第50页
   ·AtCTPA1基因的互补第50-51页
   ·AtCTPA1的时空表达和胁迫响应分析第51页
   ·强光胁迫第51-52页
   ·光抑制处理第52页
   ·光恢复第52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2-54页
3 结果第54-80页
   ·突变体的筛选鉴定第54-56页
   ·T-DNA插入对突变体中AtCTPA1表达的影响第56-57页
   ·atctpa1突变体的基因互补第57-60页
   ·atctpa1突变体的一般生理表型第60-64页
     ·atctpa1突变体的生长速率第60-61页
     ·atctpa1突变体的色素含量第61页
     ·atctpa1突变体的叶绿素荧光分析第61-63页
     ·atctpa1突变体的光合放氧活性第63-64页
   ·AtCTPA1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定位分析第64-68页
     ·His-tag融合重组AtCTPA1的原核表达第64-65页
     ·AtCTPA1编码~47kDa的类囊体腔蛋白第65-66页
     ·AtCTPA1蛋白与类囊体膜拓扑结合状态的分析第66-68页
   ·AtCTPA1蛋白的表达模式第68-69页
     ·AtCTPA1蛋白的时空表达第68页
     ·不同环境胁迫因子对AtCTPA1蛋白含量的影响第68-69页
   ·atctpa1突变体中类囊体膜光合蛋白组分的稳态分析第69-70页
   ·atctpa1突变体类囊体膜蛋白质复合物的分析第70-72页
   ·强光胁迫下atctpa1突变体的生长受到抑制第72-73页
   ·野生型和atctpa1突变体在光抑制条件下光系统Ⅱ活性的变化第73-74页
   ·光系统Ⅱ活性在弱光下的恢复第74-75页
   ·强光下光系统Ⅱ反应中心蛋白D1的周转第75-79页
   ·不同生物中CtpA的同源性分析第79-80页
4.讨论第80-88页
   ·AtCTPA1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80-82页
   ·AtCTPA1缺失不影响拟南芥在正常光强下的生长第82-84页
   ·AtCTPA1参与强光下PSII的修复第84-88页
5.结论及展望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5页
致谢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集合种群时空动态对生态位构建的响应研究
下一篇:烷基化竹材的合成及其热塑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