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快速热解特性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我国的能源状况 | 第10-11页 |
| ·生物质的利用方法 | 第11-12页 |
| ·生物质热解技术 | 第12-16页 |
| ·热解技术的分类 | 第13-14页 |
| ·影响生物质热解的因素 | 第14-15页 |
| ·生物质热解反应器 | 第15-16页 |
| ·生物质热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 ·生物质热解过程的试验研究 | 第16-20页 |
|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研究 | 第20-23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2章 试验装置以及试验仪器介绍 | 第25-36页 |
| ·恒温沉降炉系统 | 第25-31页 |
| ·反应炉本体 | 第26-27页 |
| ·配气系统 | 第27-28页 |
| ·给料系统 | 第28-29页 |
| ·取样分析系统 | 第29-30页 |
| ·温度测量及控制系统 | 第30-31页 |
| ·烟气冷却系统 | 第31页 |
| ·试验仪器介绍 | 第31-35页 |
| ·气相色谱仪 | 第31-33页 |
| ·煤气成分分析仪 | 第33-34页 |
| ·便携式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生物质快速热解试验研究 | 第36-56页 |
| ·生物质快速热解试验 | 第36-4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 ·试验物料 | 第36-37页 |
| ·试验工况参数 | 第37页 |
| ·升温速率的确定方法 | 第37-43页 |
| ·试验停留时间的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4-45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52页 |
| ·燃料种类对快速热解产率及气相组分的影响 | 第46-48页 |
| ·热解温度对热解过程及热解气相组分的影响 | 第48-50页 |
| ·颗粒粒径对快速热解气体组分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停留时间对快速热解气相组分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快速热解过程中元素转化规律的分析 | 第52-54页 |
| ·各元素消耗规律的计算方法 | 第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4章 生物质快速热解焦炭孔隙结构研究 | 第56-74页 |
| ·焦炭孔隙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56-58页 |
| ·焦炭试样制备及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 ·焦炭试样制备 | 第58-59页 |
| ·焦炭低温氮吸附法等温线测定及分析方法 | 第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72页 |
| ·吸附等温曲线形态分析 | 第59-63页 |
| ·孔径分布与表面积分布 | 第63-65页 |
| ·结构参数 | 第65-70页 |
| ·焦炭表面结构的分形分析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5章 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74-81页 |
| ·热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4-78页 |
|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74页 |
| ·生物质快速热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4-76页 |
| ·利用工业分析测量热解失重率 | 第76页 |
| ·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参数 | 第76-78页 |
| ·模型的计算结果及验证 | 第78-80页 |
| ·不同温度下稻壳热解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 | 第78-79页 |
| ·相同温度下不同物料热解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结论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