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 2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问题分析 | 第15-25页 |
|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内涵 | 第15页 |
|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主体 | 第15页 |
|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内容 | 第15-16页 |
|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方式和程序 | 第16-17页 |
|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蕴含的公平与效率分析 | 第17-21页 |
|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中的环境公平 | 第17-19页 |
|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中的环境效率 | 第19-21页 |
| ·构建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支撑 | 第21-25页 |
| ·人民主权理论 | 第21页 |
| ·知情权理论 | 第21-22页 |
|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22-25页 |
| 3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状况 | 第25-33页 |
| ·建立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5页 |
| ·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必要性 | 第25页 |
| ·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现实性 | 第25页 |
|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发展 | 第25-28页 |
| ·宪法中的规定 | 第25-26页 |
| ·环境法中的规定 | 第26页 |
| ·部门规章中的规定 | 第26页 |
| ·环境信息公开的专门立法 | 第26-28页 |
|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存在之不足 | 第28-32页 |
| ·未有统一全面的环境信息公开法 | 第28页 |
| ·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较窄 | 第28-30页 |
| ·政府环境信息例外公开的范围模糊 | 第30页 |
|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规定不完备 | 第30-31页 |
| ·缺乏完善的权利救济 | 第31-32页 |
| ·导致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存在不足的原因 | 第32-33页 |
| ·管制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局限性 | 第32页 |
| ·法律层面的约束 | 第32-33页 |
| 4 国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之借鉴 | 第33-37页 |
| ·国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介绍 | 第33-34页 |
| ·美国 | 第33页 |
| ·日本 | 第33-34页 |
| ·国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之借鉴 | 第34-37页 |
| ·美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5页 |
| ·日本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37页 |
| 5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的构想 | 第37-47页 |
| ·逐步形成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基本法律制度 | 第37-38页 |
| ·明确知情权的主体地位 | 第37-38页 |
|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法律确认 | 第38页 |
| ·制定环境信息公开法 | 第38页 |
| ·拓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主体 | 第38-39页 |
| ·拓宽权利主体的范围 | 第38-39页 |
| ·拓宽义务主体的范围 | 第39页 |
| ·准确界定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例外情形 | 第39-41页 |
| ·国家秘密的界定 | 第40页 |
| ·商业秘密的界定 | 第40-41页 |
| ·个人隐私的界定 | 第41页 |
| ·明确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41-43页 |
| ·扩大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的内容 | 第42页 |
| ·公众监督与激励政策 | 第42-43页 |
| ·丰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救济程序 | 第43-45页 |
| ·设制独立裁决机构 | 第43页 |
|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43-45页 |
| ·促进公众参与与环境信息公开的融合 | 第45-47页 |
| ·完善环境公众参与制度 | 第45-46页 |
| ·依托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