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对象与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主要问题 | 第14页 |
·目的与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内容与框架 | 第15-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理论综述与概况研究 | 第19-32页 |
·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居民点 | 第19页 |
·农村与城市 | 第19-21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21页 |
·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21-25页 |
·国外村庄建设的实践经验 | 第21-22页 |
·国内村庄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总结 | 第24-25页 |
·我国农村建设发展概况 | 第25-28页 |
·我国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25页 |
·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2页 |
3 辽南山地村庄建设规划现状 | 第32-42页 |
·辽南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基础条件 | 第32-34页 |
·地区定位 | 第32-33页 |
·区位特点 | 第33页 |
·资源特点 | 第33-34页 |
·对象选取 | 第34页 |
·辽南山地村庄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34-36页 |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 第34页 |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 第34-35页 |
·村庄布局无序混乱 | 第35页 |
·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 第35页 |
·公共设施不够完善 | 第35-36页 |
·环境设施极度缺乏 | 第36页 |
·目前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土地整理目标难以达到 | 第36-37页 |
·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 | 第37页 |
·空间塑造特色不鲜明 | 第37-38页 |
·设施改造工作不细致 | 第38页 |
·规划实用性和可实施性不强 | 第38-39页 |
·实施保障力度不够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4 新农村建设规划经验总结 | 第42-64页 |
·土地整理 | 第42-46页 |
·村庄形态分类 | 第43-44页 |
·土地整理模式 | 第44-46页 |
·产业发展 | 第46-52页 |
·发展生态农业 | 第46-49页 |
·发展乡镇企业 | 第49-50页 |
·发展乡村旅游 | 第50-52页 |
·发展商业贸易 | 第52页 |
·设施改造 | 第52-56页 |
·道路规划 | 第52-55页 |
·能源利用规划 | 第55-56页 |
·特色营造 | 第56-58页 |
·建筑设计 | 第56-57页 |
·节点设计 | 第57页 |
·绿化设计 | 第57-58页 |
·实施管理 | 第58-61页 |
·制定行动计划,确保实施顺序 | 第58-59页 |
·制定效果要求,确保实施质量 | 第59-60页 |
·引入政府支持,促进公众参与 | 第60页 |
·建设民主村庄,塑造村庄精神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5 辽南山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建构──以歇马村为例 | 第64-88页 |
·概况分析 | 第64-66页 |
·地理区位 | 第64页 |
·土地利用 | 第64-65页 |
·村屯建设 | 第65页 |
·人口构成 | 第65页 |
·房屋质量 | 第65页 |
·经济发展 | 第65-66页 |
·规划理念 | 第66-68页 |
·普遍经验 | 第66-68页 |
·具体应用 | 第68页 |
·规划方法 | 第68-71页 |
·普遍方法 | 第69-70页 |
·具体应用 | 第70-71页 |
·规划技术 | 第71-85页 |
·成果内容 | 第72页 |
·规划层次 | 第72-73页 |
·土地整理 | 第73-74页 |
·产业发展 | 第74-76页 |
·设施改造 | 第76-78页 |
·村屯规划 | 第78-82页 |
·特色营造 | 第82页 |
·实施管理 | 第82-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6 结语:问题与展望 | 第88-94页 |
·依然面临的问题 | 第88-93页 |
·土地问题 | 第88-90页 |
·资金问题 | 第90-92页 |
·农民问题 | 第92-93页 |
·法律法规问题 | 第93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附录一: 新农村规划调研提纲 | 第96-98页 |
附录二: 图表目录与来源 | 第98-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0-102页 |
后记 | 第102-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