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

油松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地位分析

中文摘要第1-14页
英文摘要第14-20页
第一章 引言第20-33页
 1.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0-21页
 2.研究依据第21-22页
 3.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及应用第22-29页
   ·形态学标记及应用第23-24页
   ·细胞学标记及应用第24-25页
   ·生化标记及应用第25页
   ·分子标记及应用第25-28页
     ·RAPD分子标记第26-27页
     ·ISSR分子标记第27-28页
   ·DNA序列分析技术第28-29页
 4.遗传标记在油松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第29-33页
   ·形态学标记第29-30页
   ·细胞学标记第30页
   ·生化标记第30-31页
   ·DNA分子标记第31-33页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其取样地自然概况第33-42页
 1.油松及其地理分布第33-34页
   ·油松的生物学特性第33-34页
   ·油松的地理分布第34页
 2.取样地自然概况第34-42页
   ·历山自然保护区概况第36-37页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概况第37-38页
   ·关帝山自然保护区概况第38-39页
   ·灵空山自然保护区概况第39-40页
   ·紫团山自然概况第40-42页
第三章 利用RAPD技术对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第42-63页
 1.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2-51页
   ·试验材料第42-44页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第42页
     ·油松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第42-44页
   ·试验方法第44-51页
     ·RAPD反应条件的建立第44-47页
     ·RAPD扩增产物的分析第47-51页
 2.油松RAPD扩增结果分析第51-57页
   ·油松多态位点分析第51-54页
     ·不同引物检测油松多态位点第51页
     ·多态位点在不同种群的出现频率第51-54页
     ·不同油松种群的多态位点比较第54页
   ·油松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4-55页
     ·油松不同位点的遗传多样性第54-55页
     ·油松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第55页
   ·油松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第55-56页
     ·油松多态位点的遗传特征第55-56页
     ·5个油松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56页
   ·油松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关系和聚类分析第56-57页
 3.讨论第57-63页
   ·多态位点百分率第57-58页
   ·山西天然油松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58-59页
   ·影响山西天然油松种群遗传结构的原因分析第59-61页
   ·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的关系第61页
   ·RAPD是一个有效的分子标记第61-63页
第四章 利用ISSR技术对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第63-76页
 1.试验材料与方法第63-65页
   ·试验材料第63页
   ·试验方法第63-65页
     ·DNA提取第63页
     ·ISSR扩增反应第63-65页
     ·ISSR扩增产物的分析第65页
 2.油松ISSR扩增结果分析第65-69页
   ·多态位点比率第65-67页
   ·油松不同种群多态位的出现频率第67页
   ·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第67-68页
   ·天然油松种群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第68页
   ·种群间的遗传关系和聚类分析第68-69页
 3.结果与讨论第69-76页
   ·山西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第69-70页
   ·油松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第70-71页
   ·山西天然油松种群的基因流第71-72页
   ·山西高原天然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原因分析第72-73页
     ·油松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第72页
     ·环境条件有利于遗传多样性的维持和积累第72-73页
     ·油松的生活史与遗传多样性第73页
   ·天然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保护第73-76页
     ·油松遗传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第73页
     ·天然油松种群的基因流与保护第73-74页
     ·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第74-76页
第五章 油松叶绿体DNA间隔序列特点及在松科系统发育中的应用第76-90页
 1.试验材料第77页
 2.试验方法第77-80页
   ·基因的克隆和回收第77-78页
     ·PCR扩增反应第77-78页
     ·目的DNA片段回收和纯化第78页
   ·目的片段与T-easy载体的连接第78页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78-79页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79页
     ·平板制作第79页
     ·涂板第79页
   ·重组子筛选第79页
   ·质粒的提取和鉴定第79-80页
     ·重组质粒的提取第79页
     ·重组质粒的鉴定第79-80页
   ·测序第80页
   ·序列分析第80页
 3.结果分析第80-86页
   ·油松cpDNA基因间隔区序列特征第80-81页
     ·油松trnT-trnL基因间隔区序列特点第80-81页
     ·油松trnS-trnG基因间隔区序列特点第81页
   ·油松及松科植物的trnT-trnL和trnS-trnG序列比较第81-84页
     ·油松及松科植物的trnT-trnL序列比较第82-84页
     ·油松及松科植物的trnS-trnG序列比较第84页
   ·松科属间系统树的构建第84-86页
     ·基于cpDNA trnT-trnL间隔序列构建的系统树第84-85页
     ·基于cpDNA trnS-trnG间隔序列构建的系统树第85-86页
 4 讨论第86-90页
   ·叶绿体trnT-trnL和trnS-trnG序列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第86-88页
   ·松科各属间的关系第88页
   ·松属在松科的系统地位第88-89页
   ·进一步的工作第89-90页
第六章 总结第90-93页
 1.山西天然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第90页
 2.山西油松种群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分化第90-91页
 3.山西油松种群间的基因流第91页
 4.山西天然油松种群间的遗传关系第91页
 5.油松cpDNA间隔序列特点及在松科系统发育中的应用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9页
附表1 5个油松种群RAJPD扩增多态位点显性频率第109-112页
附表2 由Nei指数估计的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分化系数第112-115页
附表3 5个油松种群ISSR扩增多态位点显性频率第115-116页
附表4 由Nei指数估计的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分化系数(ISSR)第116-117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个人简历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神经网络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
下一篇: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