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与合资开放式基金绩效比较研究
论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6-10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6-8页 |
(二)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研究背景 | 第8-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 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0页 |
一、中资与合资开放式基金的定义及特点 | 第10-14页 |
(一) 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 第10-11页 |
1、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第10-11页 |
2、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 | 第11页 |
(二) 中资与合资开放式基金的定义及特点 | 第11-14页 |
1、中资及合资开放式基金的定义和比较 | 第12页 |
2、开放式基金的涵义、特点 | 第12页 |
3、开放式基金的风险 | 第12-13页 |
4、开放式基金的优势 | 第13-14页 |
二、中资与合资基金公司的比较 | 第14-18页 |
(一) 中资与合资基金公司的发展及现状 | 第14页 |
(二) 中资与合资基金公司的股东比较 | 第14-17页 |
(三) 中资与合资基金公司运营状况的比较 | 第17-18页 |
1、投资理念与研发的比较 | 第17页 |
2、风险控制体系的比较 | 第17-18页 |
3、产品创新能力的比较 | 第18页 |
4、基金营销内容的比较 | 第18页 |
5、品牌建设的比较 | 第18页 |
三、中资与合资开放式基金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一) 资产组合理论 | 第18-21页 |
1、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 | 第18-21页 |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 第21页 |
(二) 效率市场假说 | 第21-24页 |
1、效率市场假说介绍 | 第21-23页 |
2、效率市场假说的发展 | 第23页 |
3、效率市场理论与基金业绩评价 | 第23-24页 |
四、中资及合资开放式基金绩效评价的方法 | 第24-33页 |
(一) 非风险调整收益衡量方法 | 第24-25页 |
1、简单(净值)收益率计算 | 第24-25页 |
2、时间加权收益率计算 | 第25页 |
3、算术平均收益率与几何平均收益率 | 第25页 |
(二) 三大经典风险调整收益衡量方法 | 第25-28页 |
1、特雷诺(Treynor)指数 | 第25-26页 |
2、夏普指数 | 第26-27页 |
3、詹森(Jensen)指数 | 第27-28页 |
(三) 其他风险调整方法 | 第28-29页 |
1、信息比率 | 第28-29页 |
2、M~2测度 | 第29页 |
(四) 基金经理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能力分析 | 第29-31页 |
1、现金比例变化法 | 第29-30页 |
2、T-M二次项模型 | 第30页 |
3、H-M双贝塔模型 | 第30-31页 |
(五) 晨星公司基金评级体系 | 第31-32页 |
1、晨星公司(MorningStar)简介 | 第31页 |
2、晨星公司基金业绩评价体系 | 第31-32页 |
(六) 国内外学者作的实证分析 | 第32-33页 |
五、中资基金和合资基金运作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33-41页 |
(一) 研究样本选取及相关定义 | 第33-35页 |
1、研究样本的选取 | 第33-34页 |
2、研究数据来源及统计软件 | 第34页 |
3、基金净值和基金收益 | 第34页 |
4、基准组合的构建 | 第34-35页 |
5、无风险收益率 | 第35页 |
6、模型运用 | 第35页 |
(二) 传统收益法的实证研究 | 第35-36页 |
(三) 风险调整下的实证研究 | 第36-38页 |
1、中资及合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比较 | 第36-37页 |
2、中资及合资开放式混合型基金比较 | 第37-38页 |
(四) 信息比率的检验 | 第38-39页 |
(五) 市场择时与股票选择能力的实证研究 | 第39-41页 |
1、T-M 结合 RanTwo模型的检验 | 第39-40页 |
2、T-M 结合 RanTwo模型的检验 | 第40-41页 |
六、总结与期望 | 第41-43页 |
(一) 本文的结论及原因浅析 | 第41-42页 |
(二) 本文的创新点 | 第42页 |
(三)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