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 ·概述 | 第10-13页 |
| ·配位化学 | 第10页 |
| ·从配位化学到超分子化学 | 第10-11页 |
| ·晶体工程 | 第11-12页 |
| ·超分子化学及分子识别和分子自组装 | 第12-13页 |
| ·配位聚合物 | 第13-16页 |
| ·基于羧酸的配合物 | 第16-19页 |
| ·脂肪族羧酸 | 第17-18页 |
| ·芳香族羧酸 | 第18-19页 |
| ·基于含氮类配体的配合物 | 第19-21页 |
| ·桥连类含氮配体 | 第19-20页 |
| ·螯合类含氮配体 | 第20-21页 |
|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合成方法及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 ·单晶培养的方法 | 第21-22页 |
| ·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应用 | 第23-25页 |
| ·储氢材料 | 第23-24页 |
| ·催化材料 | 第24页 |
| ·光学材料 | 第24页 |
| ·磁学材料 | 第24页 |
| ·吸附分离 | 第24-25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选题依据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30页 |
| ·反应试剂 | 第27-28页 |
| ·主要反应仪器 | 第28-29页 |
| ·主要测试仪器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基于位阻效应的苯多羧酸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物 | 第30-47页 |
| ·研究背景 | 第30-31页 |
|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 ·原料的合成 | 第31-34页 |
| ·晶体的培养 | 第34页 |
| ·晶体学参数和收集条件 | 第34-37页 |
| ·晶体结构描述 | 第37-45页 |
| ·Cu(2,4,6-三甲基-1,3,5-苯三甲酸) (1) | 第37-40页 |
| ·Cd(邻菲罗啉)(4,6-二甲基-5-硝基-间苯二甲酸)(2) | 第40-42页 |
| ·Zn(4,6-二甲基-5-硝基-间苯二甲酸)吡啶(3) | 第42-45页 |
| ·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基于辅助配体添加对金属有机框架物结构影响的研究 | 第47-59页 |
| ·研究背景 | 第47页 |
|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 ·2,4-双(2-(苯甲酸)苯巯甲基)-1,5-二甲苯的合成 | 第47-48页 |
| ·晶体的培养 | 第48-49页 |
| ·晶体学数据和收集条件 | 第49-52页 |
| ·晶体结构描述 | 第52-57页 |
| ·C0_2(1,2,2-三甲基-1,3-环戊烷二羧酸)2(H_20)_44,4’-联吡啶(4) | 第52-55页 |
| ·M[2,4-双(2-(苯甲酸)苯巯甲基)-1,5-二甲苯]_2(吡啶)_2 (5) (6) | 第55-57页 |
| ·热稳定性分析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基于含氮类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物 | 第59-72页 |
| ·研究背景 | 第59-60页 |
|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 ·原料的合成 | 第60-61页 |
| ·晶体的培养 | 第61页 |
| ·晶体学参数和收集条件 | 第61-64页 |
| ·晶体结构描述 | 第64-70页 |
| ·Zn(2-四唑基苯苄基四唑)H20 (7) | 第64-66页 |
| ·Cu_3((2E)-2-[(2,3-二羟基苯基)亚甲基]腙)_2(CH_30H)_3(8) | 第66-68页 |
| ·Cu_2(4,4’-联吡啶)_2S0_4(9) | 第68-70页 |
| ·热稳定性分析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