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吏部尚书研究
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绪论 | 第18-26页 |
一、选题旨趣 | 第18-21页 |
二、古代文献 | 第21-23页 |
三、研究概况 | 第23-26页 |
上篇 行政制度:组织与职能 | 第26-116页 |
第一章 唐代尚书吏部的组织结构 | 第27-43页 |
一、吏部流变:魏晋至隋唐 | 第27-36页 |
1.吏部渊源 | 第27-28页 |
2.魏晋南朝 | 第28-31页 |
3.十六国北魏时期 | 第31-32页 |
4.齐周隋时期 | 第32-34页 |
5.唐代吏部概观 | 第34-36页 |
二、吏部侍郎 | 第36-38页 |
三、郎中与员外郎 | 第38-43页 |
1.吏部司 | 第38-39页 |
2.司封司 | 第39-40页 |
3.司勋司 | 第40-41页 |
4.考功司 | 第41-43页 |
第二章 唐代吏部尚书的职掌 | 第43-89页 |
一、执掌文官铨选 | 第43-62页 |
1.主持铨选 | 第43-47页 |
2.铨选范围 | 第47-58页 |
3.调整铨选 | 第58-62页 |
二、吏部长官职能的行使 | 第62-78页 |
1.签署文书 | 第62-67页 |
2.制定律令 | 第67-70页 |
3.参议朝政 | 第70-76页 |
4.修撰姓氏书 | 第76-78页 |
三、兼任官与临时差遣 | 第78-89页 |
1.兼任官分析 | 第79-86页 |
2.临时差遣 | 第86-89页 |
第三章 吏部尚书与唐代政治 | 第89-116页 |
一、吏部尚书与唐前期政治 | 第89-103页 |
1.高祖太宗时期 | 第89-91页 |
2.高宗武周时期 | 第91-99页 |
3.中宗睿宗时期 | 第99-100页 |
4.玄宗时期 | 第100-103页 |
二、吏部尚书与唐后期政治 | 第103-116页 |
1.肃代德顺四朝 | 第103-105页 |
2.宪宗时期 | 第105-108页 |
3.穆敬文武宣五朝:以牛李党争为中心 | 第108-112页 |
4.唐朝末年 | 第112-116页 |
下篇 人事制度:出身与仕履 | 第116-223页 |
第四章 唐代吏部尚书的出身 | 第117-151页 |
一、相关历史记载 | 第117-136页 |
1.唐前期 | 第118-124页 |
2.唐中期 | 第124-127页 |
3.唐后期 | 第127-136页 |
二、吏部尚书的籍贯分布 | 第136-144页 |
1.籍贯分布特点 | 第136-139页 |
2.籍贯分布分析 | 第139-144页 |
三、吏部尚书的出身阶层 | 第144-151页 |
1.出身阶层介绍 | 第144-149页 |
2.出身阶层分析 | 第149-151页 |
第五章 唐代吏部尚书的入仕与仕履 | 第151-178页 |
一、吏部尚书的入仕途径 | 第151-163页 |
1.入仕与起家情况 | 第151-158页 |
2.入仕途径 | 第158-160页 |
3.起家官 | 第160-163页 |
二、吏部尚书的仕履:特别是其人事才能的锤炼 | 第163-170页 |
1.仕履职官说明 | 第163-169页 |
2.人事职官仕履分析 | 第169-170页 |
三、吏部尚书的遴选 | 第170-178页 |
1.无人事职官经历之吏部尚书 | 第170-174页 |
2.由任命制书看吏部尚书选任 | 第174-178页 |
第六章 唐代吏部尚书的迁转 | 第178-198页 |
一、吏部尚书的迁入官 | 第178-187页 |
1.迁入官基本情况 | 第178-182页 |
2.迁入官分析 | 第182-187页 |
二、吏部尚书的迁出官 | 第187-198页 |
1.迁出官基本情况 | 第187-190页 |
2.迁出官分析 | 第190-198页 |
第七章 唐代吏部尚书的任期和地位 | 第198-223页 |
一、任期 | 第198-212页 |
1.任期基本情况 | 第198-208页 |
2.任期分析 | 第208-212页 |
二、仕途地位 | 第212-223页 |
1.仕途地位:与宰相比较 | 第212-217页 |
2.仕途位置分析 | 第217-223页 |
结语 | 第223-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35页 |
致谢 | 第235-2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236-23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