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3-23页 |
·材料 | 第13-14页 |
·供试菌株与转化质粒 | 第13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13-14页 |
·试剂 | 第14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14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4页 |
·方法 | 第14-23页 |
·细菌的转化 | 第14-15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15-16页 |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 第16-17页 |
·REMI 转化及转化子潮霉素抗性的稳定性检测与保存 | 第17页 |
·突变菌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17-19页 |
·突变体的质粒拯救与鉴定 | 第19-20页 |
·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观察 | 第20-21页 |
·突变菌株致病性鉴定 | 第21-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8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23页 |
·原生质体制备及纯化条件的确定 | 第23-29页 |
·制备原生质体的菌体培养条件 | 第23-25页 |
·酶系统以及酶解条件的选择 | 第25-26页 |
·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的获得 | 第26页 |
·原生质体的纯化 | 第26-27页 |
·原生质体的收集方式对原生质体纯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28-29页 |
·潮霉素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浓度 | 第29页 |
·REMI 遗传转化与转化子的获得 | 第29-30页 |
·突变体的检测 | 第30-31页 |
·突变体插入稳定性检测 | 第30页 |
·PCR 验证 | 第30-31页 |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31-35页 |
·突变菌株生长速度的测定 | 第31页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31-32页 |
·转化子分生孢子的显微特征比较 | 第32-33页 |
·突变菌株分生孢子产生能力测定 | 第33页 |
·分生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 第33-34页 |
·突变菌株粗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34-35页 |
·突变菌株致病力测定 | 第35页 |
·典型突变体 M25 的分析 | 第35-38页 |
·菌落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 | 第36页 |
·产孢量的比较 | 第36-37页 |
·致病性的鉴定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40页 |
·关于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8页 |
·玉米大斑病菌的 REMI 诱变 | 第38-39页 |
·关于产孢相关突变体的筛选 | 第39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9-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