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电视传播现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方言电视传播的背景分析 | 第10-22页 |
(一) 方言电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10-17页 |
1. 方言电视传播的天然环境 | 第10-13页 |
2. 对地域文化的保持和延续 | 第13-15页 |
3. 强势方言的背后是强势地域经济文化的支撑 | 第15-17页 |
(二) 方言电视传播的媒介生态背景 | 第17-22页 |
1. 地方电视媒体竞争的突破口 | 第17-18页 |
2. “收视率”标准的驱动 | 第18-19页 |
3. 实现受众得到“意义、快感”的需求 | 第19-22页 |
二、方言电视发展的现状 | 第22-31页 |
(一) 方言影视剧 | 第22-24页 |
1. 关注“小人物” | 第23-24页 |
2. 展现地方文化与风俗 | 第24页 |
(二) 方言电视栏目剧 | 第24-27页 |
1. 群众的参与性 | 第26页 |
2. 表达的戏剧性 | 第26-27页 |
3. 选题的平民性 | 第27页 |
(三) 方言电视新闻节目 | 第27-31页 |
1. 栏目包装个性化 | 第28-29页 |
2. 新闻叙事故事化 | 第29页 |
3. 主持角色化 | 第29-31页 |
三、方言电视传播现象的消极影响及思考 | 第31-41页 |
(一) 方言电视的消极影响 | 第31-36页 |
1. 庸俗化趋势 | 第31-33页 |
2. 形成刻板印象 | 第33-35页 |
3. 设置语言障碍 | 第35-36页 |
4. 有悖于传媒责任 | 第36页 |
(二) 方言电视的几点思考 | 第36-41页 |
1. 语言局限限制了方言电视的发展空间 | 第36-37页 |
2. 电视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感 | 第37-38页 |
3. 依法监督规范管理 | 第38-41页 |
注释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