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前言 | 第11页 |
| ·杂多酸催化剂简介 | 第11页 |
| ·杂多酸的结构特征 | 第11-12页 |
| ·杂多酸的催化性能 | 第12-13页 |
| ·杂多酸的酸性 | 第12页 |
| ·杂多酸的氧化还原性 | 第12-13页 |
| ·杂多酸的制备及表征 | 第13-15页 |
| ·无负载型杂多酸的制备 | 第13页 |
| ·负载型杂多酸的制备 | 第13页 |
| ·杂多酸的表征 | 第13-15页 |
| ·杂多酸的最新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 ·新型杂多酸盐 | 第16-17页 |
| ·新型混和杂多酸及盐 | 第17页 |
| ·杂多酸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本实验室研究状况 | 第18页 |
| ·课题的意义与内容 | 第18-20页 |
| 第2章 实验方案确定 | 第20-24页 |
| ·系统放大倍数确定 | 第20页 |
| ·主要实验原料及装置仪器 | 第20-21页 |
| ·实验内容 | 第21-24页 |
| ·H_3PW_(12)O_(40)制备的放大研究 | 第21-22页 |
| ·H_3PW_(12)O_(40)/SiO_2制备工艺的放大研究 | 第22-23页 |
| ·制备工艺条件对H_3PW_(12)O_(40)/SiO_2负载稳定性的影响 | 第23页 |
| ·H_3PW_(12)O_(40)/SiO_2使用寿命研究 | 第23-24页 |
| 第3章 H_3PW_(12)O_(40)/SiO_2制备的放大研究 | 第24-32页 |
| ·磷钨杂多酸的制备工艺放大 | 第24页 |
| ·磷钨杂多酸收率计算方法 | 第24页 |
| ·制备工艺优化 | 第24-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 ·正交实验结果 | 第25页 |
| ·磷钨酸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 第25-27页 |
| ·结构表征 | 第27-30页 |
| ·放大效应分析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4章 负载12-磷钨杂多酸的制备的放大研究 | 第32-50页 |
| ·影响负载杂多酸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 | 第32页 |
| ·载体的选择 | 第32-34页 |
| ·负载方法的选择 | 第34页 |
| ·负载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优化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 ·正交实验结果 | 第35页 |
| ·负载磷钨酸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 第35-42页 |
| ·结构表征 | 第42-48页 |
| ·比表面测定 | 第42-43页 |
| ·IR分析 | 第43-44页 |
| ·XRD分析 | 第44-47页 |
| ·TG-DSC分析 | 第47页 |
| ·酸性表征 | 第47页 |
| ·催化活性检验 | 第47-48页 |
|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 第48页 |
| ·放大效应分析 | 第48-49页 |
| ·放大前后优化制备工艺条件比较 | 第48-49页 |
| ·结构分析 | 第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制备工艺条件对 PW_(12)/SiO_2负载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5页 |
| ·PW_(12)溶脱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0-52页 |
|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50-51页 |
|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的确定 | 第51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51-52页 |
| ·制备工艺对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 ·载体预处理 | 第52-53页 |
| ·负载量 | 第53页 |
| ·干燥方式 | 第53-54页 |
| ·回流时间 | 第54页 |
| ·分析讨论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6章 负载磷钨酸的使用寿命研究 | 第55-60页 |
| ·催化剂重复使用 | 第55-56页 |
| ·未经处理 | 第55页 |
| ·使用前处理 | 第55-56页 |
| ·催化剂失活 | 第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59页 |
| ·催化剂失活前后 BET表征 | 第56页 |
| ·IR | 第56-57页 |
| ·XRD | 第57-58页 |
| ·热重分析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