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的简要分析 | 第9-10页 |
三、几个相关概念的简单说明 | 第10-13页 |
第一章 胡锦涛科学技术观的思想渊源和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3-23页 |
·胡锦涛科学技术观的思想渊源 | 第13-18页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技术观 | 第13-14页 |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 | 第14-16页 |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观 | 第16-17页 |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观 | 第17-18页 |
·胡锦涛科学技术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8-23页 |
·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 第19-20页 |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 第20-21页 |
·中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客观形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胡锦涛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 | 第23-34页 |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以自主创新为核心 | 第23-27页 |
·自主创新的概念和意义 | 第23-24页 |
·自主创新所包括的类型、环节及其特点 | 第24-25页 |
·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是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25-27页 |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依靠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 第27-30页 |
·发挥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根本作用 | 第28-29页 |
·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材”的全方位、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理念 | 第29页 |
·依靠发展教育来落实对全方位、多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 | 第29-30页 |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 | 第30-34页 |
·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 第31页 |
·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发展 | 第31-32页 |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胡锦涛科学技术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34-44页 |
·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丰富与发展 | 第34-37页 |
·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创新思想赋予了时代内涵 | 第34-35页 |
·“人人都可以成材”的人才理念使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更为全面 | 第35-36页 |
·为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第36-37页 |
·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意义 | 第37-40页 |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 第37-38页 |
·人才队伍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 第38-39页 |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持作用 | 第39-40页 |
·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意义 | 第40-44页 |
·提高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环节 | 第40-41页 |
·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所在 | 第41-42页 |
·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依据和理论来源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