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11页 |
第一章 刑事被害人的地位和权利 | 第11-19页 |
第一节 被害人的概念与类别 | 第11-16页 |
一 被害人的概念 | 第11-14页 |
二 刑事被害人的分类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我国被害人地位的变化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国外被害人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 第19-26页 |
第一节 国外被害人保护的理论发展 | 第19-22页 |
一 刑事古典学派 | 第19页 |
二 刑事人类学派 | 第19-21页 |
三 被害人学的诞生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国际社会和国外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实践 | 第22-26页 |
一 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地位 | 第23页 |
二 被害人在自诉案件中的地位 | 第23-24页 |
三 被害人的诉讼权利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理论基础 | 第26-34页 |
第一节 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理论基础之一: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 第26-29页 |
第二节 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理论基础之二:报应观念 | 第29-34页 |
一 报应观念概说 | 第29-30页 |
二 报应观念的根据 | 第30-31页 |
三 报应观念与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关系 | 第31-34页 |
第四章 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与问题 | 第34-39页 |
第一节 现行法律框架下刑事被害人的权利 | 第34-36页 |
一 控告权 | 第34页 |
二 求偿权 | 第34页 |
三 异议权 | 第34-35页 |
四 参加诉讼权 | 第35页 |
五 获得帮助权 | 第35-36页 |
六 其他权利 | 第36页 |
第二节 现行法律框架下刑事被害人权利存在的缺陷 | 第36-39页 |
一 诉讼权利的缺陷 | 第36-37页 |
二 实体权利上的缺陷 | 第37-38页 |
三 被害人救助机构的缺失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立法构想 | 第39-50页 |
第一节 完善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体系 | 第39-44页 |
一 应进一步完善起诉阶段被害人陈述意见权 | 第39-40页 |
二 赋予被害人在庭审中最后陈述权 | 第40页 |
三 确立刑事缺席判决制度 | 第40-41页 |
四 赋予被害人对判决的独立上诉权 | 第41-42页 |
五 完善被害人委托代理制度 | 第42页 |
六 完善被害人免受第二次伤害的权利 | 第42页 |
七 知悉权 | 第42-44页 |
八 建立被害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 第44页 |
第二节 建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建立对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 | 第46-48页 |
一 国家承担民事补偿责任的理论依据 | 第46-47页 |
二 构建我国国家承担民事补偿责任制度的构想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建立社会援助体系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书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