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38页 |
第一章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8-50页 |
1 研究项目的来源 | 第38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8-41页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1-50页 |
·工作假说 | 第41-4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43-50页 |
·试验内容方案 | 第43-44页 |
·研究条件 | 第44-4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5-46页 |
·植被调查与分析方法 | 第46-50页 |
第二章 温度、水分和光照对香根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第50-62页 |
1 引言 | 第50页 |
2 光照对香根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第50-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3页 |
3 温度和水分对香根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第53-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0-6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坡向与坡位对护坡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 | 第62-106页 |
1 引言 | 第62页 |
2 坡向与坡位对东西走向填方路基护坡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 | 第62-76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62-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7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5-76页 |
3 坡向与坡位对南北走向填方路基护坡植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 第76-88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7-88页 |
4 坡向与坡位对东西走向挖方边坡护坡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 | 第88-104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10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02-104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坡度对护坡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 | 第106-116页 |
1 研究地概况 | 第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 刈割对护坡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 | 第116-134页 |
1 引言 | 第116页 |
2 刈割措施对香根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第116-1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20-121页 |
3 刈割措施对护坡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 | 第121-132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1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3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31-13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六章 施肥对护坡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 | 第134-146页 |
1 研究地概况 | 第1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4-14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44-146页 |
第七章 草灌复种方式对护坡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 | 第146-158页 |
1 研究地概况 | 第146-1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7-15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55-15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58-170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58-161页 |
2 香根草护坡可持续发展问题讨论 | 第161-164页 |
·香根草复合应用模式探讨 | 第161-163页 |
·香根草复合应用的三种模式及其特点 | 第163-164页 |
3 坡地植被恢复中科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64-168页 |
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8页 |
5 建议和展望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6页 |
附表 | 第186-190页 |
致谢 | 第190-192页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