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1. 综述 | 第9-22页 |
| ·现实治疗 | 第9-18页 |
| ·现实治疗理论的发展 | 第9-11页 |
| ·现实治疗的理论基础 | 第11-16页 |
| ·现实治疗的实施 | 第16-18页 |
| ·心理控制源及其与焦虑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现实治疗改变患者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22页 |
| 2. 研究过程 | 第22-27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入组标准 | 第22页 |
|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研究设计类型 | 第22-23页 |
| ·研究设计框图 | 第23-24页 |
| ·研究工具 | 第24页 |
|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第24页 |
| ·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S) | 第24页 |
| ·实验组团体心理治疗方案 | 第24-27页 |
| ·形式 | 第24页 |
| ·时间 | 第24页 |
| ·治疗师培训背景 | 第24-25页 |
| ·治疗步骤 | 第25-27页 |
| 3. 结果 | 第27-31页 |
| ·一般资料 | 第27页 |
| ·治疗前后心理控制源比较 | 第27-28页 |
|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心理控制源比较 | 第27-28页 |
|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理控制源变化的比较 | 第28页 |
|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自治疗前后内控性变化的比较 | 第28页 |
| ·治疗前后焦虑水平比较 | 第28-30页 |
|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焦虑水平比较 | 第28-29页 |
|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焦虑水平变化的比较 | 第29页 |
| ·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疗效比较 | 第29-30页 |
| ·心理控制源与焦虑水平的相关 | 第30-31页 |
| 4. 讨论 | 第31-34页 |
| ·现实治疗取向的团体治疗能有效提高焦虑症患者的内控性 | 第31-32页 |
| ·焦虑症患者内控性的提高可以促进其症状的改善 | 第32页 |
| ·现实治疗取向的团体治疗对于焦虑症治疗的适用性 | 第32-33页 |
| ·研究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33-34页 |
| 5. 结论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39-40页 |
| 附录 | 第40-45页 |
| 致谢 | 第45-47页 |
| 详细摘要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