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风骨、大众情怀--CCTV《百家讲坛》初探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部分 《百家讲坛》的学术品质 | 第11-27页 |
一、对《百家讲坛》选题的分析 | 第11-21页 |
(一) 学术性强、文史气息浓 | 第11-17页 |
(二) 文史类选题:回归历史与解读经典 | 第17-19页 |
(三) 满足人们的知识诉求、情感需求 | 第19-20页 |
(四) 引发观众思辩、学者公开交流 | 第20-21页 |
二、对《百家讲坛》主讲人的分析 | 第21-25页 |
(一) 权威主讲人增添节目学术内涵 | 第21-22页 |
(二) 个性主讲人增添节目学术雅风 | 第22-25页 |
三、节目与频道相辅相成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百家讲坛》的大众化 | 第27-43页 |
一、架构学者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 第27-37页 |
(一) “稀释”经典与揭秘历史 | 第27-30页 |
(二) 主讲人“与观众同乐” | 第30-37页 |
二、重视受众和节目反馈 | 第37-41页 |
(一) 转变栏目受众群 | 第38-39页 |
(二) 满足受众需求,重播收视率高的节目 | 第39-40页 |
(三) 营造传受双方的平等关系 | 第40-41页 |
三、经营《百家讲坛》系列丛书成为畅销书 | 第41-43页 |
第三部分 《百家讲坛》节目的意义 | 第43-52页 |
一、媒体与教育应该互惠互利 | 第43-46页 |
二、潜移知识,默化观点 | 第46-47页 |
三、打通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壁垒 | 第47-52页 |
第四部分 《百家讲坛》发展初探 | 第52-63页 |
一、《百家讲坛》的现状隐忧 | 第52-55页 |
二、《百家讲坛》的发展建议 | 第55-63页 |
(一) 高扬“讲”风,赋予“演播室受众”话语权 | 第55-57页 |
(二) 包装节目形式 | 第57-59页 |
(三) 扩展选题,回归百家 | 第59-61页 |
(四) 经营品牌,开发“听”市场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