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0 前言 | 第12-17页 |
1 党的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 | 第17-26页 |
·加强党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 第17-19页 |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 第17-18页 |
·党的建设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稳定环境 | 第18页 |
·党的宗旨及其建设有利于凝聚人民力量 | 第18-19页 |
·加强党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 第19-23页 |
·党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 | 第19-20页 |
·党的建设促进充满活力的建成 | 第20页 |
·党的建设保障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的形成 | 第20-21页 |
·党的建设加快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 | 第21-22页 |
·党的建设确保诚信友爱氛围的促成 | 第22页 |
·党的建设有利于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22-23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之一 | 第23-24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客观要求 | 第23-24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理想和追求 | 第24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建的必然要求 | 第24-26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 | 第24-25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 第25-26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26页 |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 第26-38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背景 | 第26-28页 |
·国际形势的变化 | 第27页 |
·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 第27-28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 第28-34页 |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升华 | 第28-32页 |
·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32-34页 |
·中国共产党的和谐思想理论成果 | 第34-38页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成果 | 第34-35页 |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 | 第35-36页 |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发展 | 第36-37页 |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和谐理论 | 第37-38页 |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党 | 第38-56页 |
·思想建设 | 第39-42页 |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 | 第39-40页 |
·牢记宗旨,以人为本,遵循核心价值体系,强化队伍思想道德建设 | 第40-41页 |
·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 第41-42页 |
·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 第42-46页 |
·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保证 | 第42-43页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保障 | 第43-44页 |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根基 | 第44-46页 |
·作风建设 | 第46-48页 |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 第46-47页 |
·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 第47页 |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第47-48页 |
·制度建设 | 第48-50页 |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 第48-49页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群众享受发展成果 | 第49-50页 |
·把制度建设有机结合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反腐建设中 | 第50页 |
·反腐倡廉建设 | 第50-56页 |
·认真做好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思想教育,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 第51-52页 |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制约腐败行为的产生 | 第52-53页 |
·推进反腐倡廉的预防和惩治体系的建设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 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