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2页 |
| ·研究区概况及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4-17页 |
| ·塔中Ⅱ号构造带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第2章 塔中Ⅱ号构造带几何学特征研究 | 第22-43页 |
| ·塔中Ⅱ号构造带构造样式分析 | 第22-28页 |
| ·地震测线的选取和层位标定 | 第22-23页 |
| ·塔中Ⅱ号构造带构造样式特征 | 第23-28页 |
| ·塔中Ⅱ号断裂平面几何学特征分析 | 第28-31页 |
| ·塔中Ⅱ号断裂剖面几何学特征分析 | 第31-39页 |
| ·塔中Ⅱ号主断裂剖面几何特征 | 第32-36页 |
| ·塔中Ⅱ号所有西北—东南向与北东—南西向断层几何要素特征 | 第36-39页 |
| ·塔中Ⅱ号构造带几何学特征总结 | 第39-43页 |
| ·构造样式与圈闭类型 | 第39-41页 |
| ·构造几何学特征与东河塘砂岩沉积 | 第41-43页 |
| 第3章 塔中Ⅱ号构造带构造演化研究 | 第43-63页 |
| ·区域构造环境 | 第43页 |
| ·盆地动力学历史演化 | 第43-49页 |
| ·震旦纪—早奥陶世拉张伸展型盆地 | 第43-44页 |
| ·中奥陶世—中泥盆世挤压挠曲型盆地 | 第44页 |
| ·志留纪—泥盆纪 | 第44-45页 |
| ·石炭世—早二叠世弱拉张伸展盆地 | 第45-46页 |
| ·晚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 | 第46-47页 |
| ·侏罗纪—白垩纪过渡断坳盆地 | 第47-48页 |
| ·渐新世—现今 | 第48-49页 |
| ·古构造恢复 | 第49-61页 |
| ·古构造恢复方法 | 第49页 |
| ·地层缩短量的计算 | 第49-51页 |
| ·塔中Ⅱ号构造带古构造恢复 | 第51-53页 |
|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 第53-61页 |
| ·构造演化模式 | 第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第4章 塔中Ⅱ号构造带应力场模拟研究 | 第63-93页 |
|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64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4-70页 |
| ·区域应力场方向研究 | 第65-67页 |
| ·塔中Ⅱ号构造带现今应力方向研究 | 第67-70页 |
| ·应力模拟结果分析 | 第70-91页 |
| ·小结 | 第91-93页 |
| 第5章 塔中Ⅱ号构造带沉积与成藏条件分析 | 第93-108页 |
| ·沉积特征 | 第93-95页 |
| ·层序地层构成型式 | 第93-95页 |
| ·沉积演化特征 | 第95页 |
| ·地层埋藏史 | 第95-96页 |
| ·烃源岩特征 | 第96-98页 |
| ·有机质成熟史 | 第98-99页 |
| ·烃源岩排烃史 | 第99页 |
| ·油源问题 | 第99-100页 |
| ·储集层与盖层特征 | 第100-106页 |
| ·碳酸盐岩储集层 | 第100页 |
| ·东河塘组砂岩沉积特征 | 第100-103页 |
| ·盖层特征 | 第103-105页 |
| ·储盖组合特征 | 第105-106页 |
| ·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6章 塔中Ⅱ号构造带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 第108-133页 |
| ·不整合面对油气藏控制作用 | 第108-110页 |
| ·不整合面的纵向序列及其特征 | 第108-110页 |
| ·不整合面与岩溶储层 | 第110页 |
| ·断裂对油气藏控制作用 | 第110-115页 |
| ·断裂对裂缝发育的控制 | 第112页 |
| ·断裂对东西部油气成藏的控制 | 第112-115页 |
| ·圈闭与油气藏 | 第115-117页 |
|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期的控制 | 第117-120页 |
| ·构造演化与成藏期的划分 | 第117-118页 |
| ·构造不同演化阶段油气藏特点 | 第118-120页 |
| ·构造对火山岩分布的控制 | 第120-121页 |
| ·构造应力分布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 ·构造应力对岩溶期次的控制 | 第121-122页 |
| ·构造应力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 第122-124页 |
| ·油气运聚模式 | 第124-129页 |
| ·有利勘探目标选择 | 第129-130页 |
| ·构造研究对塔中Ⅱ号构造带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 | 第130-133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133-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47页 |
| 附录 | 第147-170页 |
| 致谢 | 第170-171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