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0页 |
·振型数选取的研究现状与方法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国外的研究情况 | 第12页 |
·目前有关振型涉及的几个概念 | 第12-14页 |
·课题展望及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有效质量法 | 第17-31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ETABS中使用振型叠加法的动力分析原理 | 第18-24页 |
·动力平衡方程 | 第18页 |
·变换为模态方程 | 第18-20页 |
·质量参与系数的推导 | 第20-21页 |
·有效质量法的证明 | 第21-23页 |
·静力荷载参与系数 | 第23页 |
·动力荷载参与系数 | 第23-24页 |
·两种正交向量的算法 | 第24-30页 |
·特征向量法 | 第25-26页 |
·与荷载相关的ritz向量法(即Load-Dependent Ritz法) | 第26-28页 |
·高阶振型截取校正 | 第28-29页 |
·特征响量法和Ritz向量法的对比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反应谱理论的动力分析 | 第31-42页 |
·引言 | 第31-36页 |
·振型分解法 | 第31-33页 |
·振型反应谱法 | 第33-34页 |
·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型组合 | 第34-36页 |
·有效质量与地震力的关系 | 第36-39页 |
·动力分析模型的选取 | 第39-40页 |
·关于振型的选取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框架模型的反应谱地震荷载动力分析 | 第42-65页 |
·概述 | 第42页 |
·计算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分析模型及基本假定 | 第42-43页 |
·计算参数的选定 | 第43-44页 |
·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 | 第44-46页 |
·概述 | 第44-45页 |
·模型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第45-46页 |
·不同地震烈度的对比 | 第46-49页 |
·不同场地的对比 | 第49-51页 |
·相同场地不同振型阶数的对比 | 第51-57页 |
·结构变刚度对比 | 第57-59页 |
·不规则结构的振型分析 | 第59-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